粮食产量高位护盘的中国经验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7日    浏览次数:1102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作者:乔金亮

粮食十二连增,印证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道路,这其中的粮食生产中国经验生动而厚重。

种子在变、技术在变,种地正走出“靠天吃饭”

“把论文发表在国际高端期刊上,更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中国农科院迁飞害虫实验室研究员罗礼智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农业科研要提倡顶天立地,既要出高端论文,搞清楚机理研究,还要提出具体办法,为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正是这份理念,让他致力于迁飞害虫的高效防治,帮助众多农民在2012年肆虐华北的玉米黏虫灾害中实现“虫口夺粮”。

各类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多发、重发,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面对的常态。“研发上要占领科技前沿,推广上要接地气。”从常态化发布技术明白纸到关键农时出台专家意见,由南到北,无论春耕、秋收,科技服务贯穿始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农机化水平超过61%,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3%

种业是农业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作为第一产粮省,黑龙江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向北扩种,其中推广早熟、中早熟品种功不可没。”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说,在引进早熟品种之前,受自然条件限制,黑龙江第三、四积温带一般不能种植玉米。随着德美亚系列早熟品种的推广,玉米种植区域逐渐向北挺进,种植面积由此增加近2000万亩,仅此增产近1000万吨。

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粮食连续增产的12年恰恰是农机发展的黄金时代。农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说,我国农机化先后突破了复式整地、免耕播种、高速栽插、高效施药等一批关键技术,有效挖掘了增产潜力。河南省在2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钢铁麦客”成功替代,4000多个农机服务组织遍布全省。

超级稻是我国粮食科技界对世界粮食安全的突出贡献。2005年,中央明确提出设立超级稻项目,相关研究不断加速。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超级稻试验田高产纪录不断刷新。对应的是,每年大田推广面积由2005年的3837万亩扩大到了2014年的1.36亿亩,所占水稻种植比重由8.7%提高到了31%。湖南益阳市农户冷卫国说,他种植超级稻的第一年比常规稻亩均增产130斤。

政策支撑、机制创新,农地应对“双重挤压”

沉甸甸的粮食,凝结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也凝聚着强农惠农政策、体制机制转变和亿万农民的汗水。专家认为,粮食生产的机制创新有两方面,一是重农抓粮的宏观机制创新,二是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创新。面对价格的天花板不断下压,农业的成本地板又刚性上升,唯有双重创新才能应对双重挤压。

政策推动是中国特色粮食增产道路的支柱。种地一年不如打工半月,在粮食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政策推动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保障种粮面积、防范重大灾害,到农业基础投入,政策支撑是重要基础。

伴随着粮食丰收,政策扶持精准度逐年增强。2012年,我国首次将强农惠农政策与重大稳产增产技术结合。当年,中央财政拨付33.15亿元对小麦“一喷三防”、南方早稻集中育秧等6项关键技术实施给予补助。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逐步由过去“联地计补”普惠型向普惠型与“联技计补”效益型相结合转变,提升了补贴的针对性。

粮食产量增加也与种粮人的变化有关,土地在向种田能手、合作社等新型主体集中。一家一户的种粮农民联合起来搞合作社,小农户壮大为专业大户、继而成为家庭农场,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还保证了较高的产量水平。2004年,农民合作社只在少数地方出现。2006年,相关法律颁布后,合作社以每年20万个以上的速度增加,目前,农民合作社达到128万家。家庭农场更是从无到有,目前87万个家庭农场经营着全国13.4%的承包耕地面积。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新型经营体系对提高粮食产能起到很大作用。未来既要重视土地流转的形式,也要重视土地入股、托管等多种规模化经营方式。如今,种粮队伍不仅享受到农技推广、病虫防控等公益性服务,还享受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等经营服务。“不流转土地,采用全程或半程托管服务,少数人种多数田、少数人帮多数人种田,实现了高产。”湖南省农委粮油处处长周志魁这样总结粮食经营模式的创新。

告别大水大肥,破解环境“紧箍咒”

“以前肥料论包卖,现在论斤卖!”看着农资店里大大小小的托盘,57岁的江西省南昌县农民李传友说,要不是拿着测土配方纸,都不清楚该买哪种肥了。到了施肥季节,店里每天称肥料都忙不过来。

“缺什么、施什么”。2005年起国家推广测土配方,目前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农作物面积的25%以上。如今,科学施肥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种植大户热情更高。江西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局副局长余冬辉说,这两年粮食生产强调向质量型转变,注重绿色、低耗,鼓励农药、化肥减量施用。以前农民大多是懒人施肥,现在开始在意精准施肥。据统计,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全省水稻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后都有不同程度增产。

告别大药大水大肥,生产方式向绿色增产迈进,使粮食生产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健步前行。连续12年、看似一样的增产过程中,呈现出的是逐渐不一样的方式和理念。如果说,2013年是粮食生产转方式的重要节点,那么之前几年的“转”是自发的、局部的、零星的,之后则开启了整建制、全过程、自觉的追求。

从高产创建到整建制高产创建到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围绕“绿色、效益”理念,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的粮食增产方式得到推广。甘肃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利于有效节水,湖南超级稻“九代”服务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农业部集成组装5种作物、5大区域20种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并遴选出14种关键技术,在全国打造了一批增产增效并进、生产生态协调的示范区。数据显示,538个绿色防控示范区内,一般大田作物每季减少用药12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30%

一年又一年,万物生长。对耕耘在沃野良田上的农民来说,丰收既是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新的更大希望的开始。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