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冬雪飘洒在滇东北的田野,云南最大的坝子——陆良坝一片洁白。细心看去,白的除了雪,还有雪底下连绵的塑料大棚。
去年12月16日,记者冒雪在陆良采访冬季农业开发,县农业局副局长陈乔昆吐着热气说:“陆良的冬农开发以马铃薯、蔬菜和蚕豆为主,2015年可实现产值8亿元。”
就在几天前,滇西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遮放镇举行了一场农技现场培训。遮冒村委会弄养村的田地里,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徐文果讲得仔细,农户们听得认真。一旁,小型旋耕机正破土开墒,犁出一道道希望……
利用独特的生物和气候等优势,云南的冬农开发正“把地加宽、将天拉长”。截至目前,冬农开发已覆盖所有129个县(市区),面积近2500万亩。近日,2015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展示推介会在北京农展馆开幕。产品展销、美食品鉴、产销对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北京市民和海内外采购商充分体验了云南特色农产品和冬季农业的魅力。
因地制宜按片实施——
各地有各地的“绿色法宝”
同样是意大利生菜,在曲靖陆良种和在红河泸西种,有什么区别?陆良瑞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聪介绍,泸西气温高,种出来的菜叶子内卷容易折断,不如陆良的“直溜”;而且气温高只能种露地菜,雨季来了就麻烦。李聪种菜20多年,深知菜里“学问大”。
开展冬农开发,必须把握好各地不同的气候、海拔等条件。陈乔昆介绍,在陆良县内的坝区、半山区和山区,冬早蔬菜、冬马铃薯和豆类、麦类等形成梯次分布。
放大到全省,云南省统筹规划,按照“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形成规模”,择优发展各地特色经济作物。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介绍,南部热区和金沙江、元江、澜沧江等干热河谷区以冬早蔬菜、马铃薯、鲜食玉米和豆类为主;昆明、曲靖等滇中及以北地区则要建成重要的冬季油料、啤饲大麦和秋冬蔬菜基地。
因为区域布局相对明确,云南省的冬季农业开发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如元谋、通海、弥渡等县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宣威、陆良、芒市、建水、富宁等县市成为“外销马铃薯基地”。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各地都开发出了自己的“绿色法宝”。
张玉明介绍,云南许多地方冬季农业开发面临共同的困难,就是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落后,基地化种植除了有利于发挥规模优势、形成“样板示范”作用外,还有利于突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去年,云南省级财政下达6000多万元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及冬农开发项目资金,各部门把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与冬农开发结合起来,合力解决冬季农业开发“在哪里种”的问题。以腾冲市为例,通过“兴地睦边”土地整治、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截至去年12月10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近8万亩,完成小型水利工程400多件,为冬农开发夯实了基础。
培育品牌开拓市场——
靠产业化力克“小散弱”
清晨五六点钟,大理弥渡县城北边的滇西蔬菜批发市场内就忙活起来,村民们开着拖拉机、三轮车,把码得整齐的青菜、辣椒、蒜苗等冬早蔬菜拉来,装到等待的大卡车上发往全国。来卖菜的上海子村村民段丽琼说:“我们村西芹质量好,我刚刚卖了一推车,赚了400元!”
弥渡县委书记沙伟风介绍:“从2016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蔬菜产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补助设施蔬菜、冷链物流、技术推广培训和贷款贴息等。”目前,该县蔬菜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7.51%,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普及率超过95%。
比之弥渡,“金沙江畔大菜园”——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冬早蔬菜开发更“高大上”。元谋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年基本无霜,是云南省最大的冬早蔬菜主产区。副县长何平介绍,元谋县根据各个乡镇气候、水利、交通等条件,不断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目前,元谋已在10个乡镇建成番茄、洋葱、菜豆、香葱和葡萄等千亩以上的农业标准示范园。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区示范面积达20余万亩。每年生产的蔬菜远销国内近200个大中城市,出口德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冬季农业,我们有土地保障、有气候优势、有市场前景,但品牌小散弱,还停留在卖原料阶段。”在日前结束的“云南省冬季农业开发现场会”上,不少与会代表如此感叹。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平华分析,“要攻克冬季农业‘小散弱’,得靠产业化提升。”
在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方面,云南省将力争今春农业开发订单面积达到1000万亩,占到总体面积的四成;在质量安全方面,不断推进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确保冬早蔬菜等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省政府还出台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小巨人”的政策,同时创建20个冬早蔬菜标准园区。
企业带动合作驱动——
边疆民族地区更需“新型主体”
李聪以前在昆明呈贡种菜,后来才把基地转移来陆良。2011年刚来时,当地的蔬菜大棚不过几千亩,如今已发展到4.6万多亩。他说,“陆良蔬菜大棚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呈贡的蔬菜产业转移,这里农民的种菜技术和组织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瑞丰农业合作社已有160多户,种子化肥由合作社统一提供,主要靠李聪对外联系市场。
冬农开发鼓起了云南农民的钱袋子。截至目前,全省冬季农业开发实现产值387亿多元,亩均产值达1571元,是传统小春粮食作物产值的三四倍。但记者也发现,目前云南冬季农业开发大多以卖原料为主,其中隐藏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大理州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冬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价格下跌时,容易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显薄弱的现状,云南省除了“外引内培”农业龙头企业,还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联”字上做文章,家庭农场突出“专”,职业农民重在“技”的培养。
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文龙镇文录村包谷田组村民郭荣武家,去年一亩冬马铃薯的收入近万元。组里80户村民家家都种马铃薯,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社长蔡连英介绍,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是经过县农业局考察合格统一购买的,合作社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村民蔡文辉说:“原来几个老板来收会相互压价,现在合作社推荐经销商统一收购,价格上去了。”
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介入,让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离市场不再遥远。在陆良县小百户镇,一家公司基地里的豌豆尖出口每公斤卖到上百元。但采摘要求必须是两叶合抱的“蚌壳型”,“摘豌豆尖就像采茶一样专业”。尽管如此,手脚麻利的打工农民一天能挣工费100多元。
小百户镇农科站站长资云良感叹:“冬农开发带动了农民的技术水平,我都比不过他们。”就在小百户,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创下亩产鲜薯4600多公斤的全省最高纪录。为提升群众的科技水平,云南省加大了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覆盖等“十大科技增产措施”的实施力度。目前,全省完成小春粮食高产创建46万余亩,间套种780多万亩,覆膜种植近220万亩。
上一主题: 粤桂合作试验区引擎作用显现
下一主题: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多种模式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