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粮食加工与制造业总体运行相对平稳,主营业务收入小幅增长,利润总额增幅有所提升。受国际粮价下跌、粮食连年丰收以及终端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降至近年来的最低点,原料成本下跌使得加工企业盈利状况好转。但行业内落后产能过剩问题仍较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供给侧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一、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总体运行平稳,经营状况整体向好。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与制造企业1745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338.7亿元,增长4.4%,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前三位的子行业分别为谷物磨制(13403.4亿元)、饲料加工(11052.8亿元)、酒类制造(8437.8亿元);酒类制造和调味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增速分别达到27.0%、18.1%。全年实现利润总额累计2908.7亿元,增长5.3%,比上年同期上升4.6个百分点,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调味品、焙烤食品加工业,增速分别达到30.4%、18.1%。
(二)粮食价格下跌,企业盈利情况好转。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国内市场供需形势宽松,大宗粮食价格均有所下降。国家临储玉米拍卖价下调,201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并跌至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2016年度小麦最低收购价与上年持平,但受供需影响,2015年小麦价格稳中偏弱;稻谷价格虽保持相对平稳,但在湖北等主产区亦有小幅下跌。原粮价格下跌对加工企业,尤其是玉米淀粉生产企业较为有利,东北、华北等地淀粉加工厂开工率普遍提升,企业效益有所改善。
(三)主要加工产品价格相对平稳,副产品价格走低。2015年,面粉全国平均价格与上年水平基本持平,价格涨跌大致在10-60元/吨;粳米、晚籼米价格年底较年初上涨4.0%-6.0%,早籼米价格每吨有40-200元不等的下调。受低价非主粮进口力度持续增加、玉米价格大幅走低以及饲料业需求疲软影响,麸皮、糠粕等副产品价格创近年来新低,尤其是麸皮价格下跌近30%。此外,复合调味品、西式烘焙食品等新兴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行业利润率普遍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水平。
(四)粮食及其制品进口量持续扩大,进口结构有所变化。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超过1.2亿吨,增长17.0%;其中,进口大豆8169万吨,增长14.4%。除大豆外,进口总量排名前3位的是饲用玉米替代品——大麦、高粱、木薯,全年进口分别达到1070万吨、1069万吨以及937万吨。DDGS饲料(干酒糟及其可溶物)进口总量也创纪录的达到682万吨,比2014年增长26%。玉米、稻米、小麦三大主粮进口量分别为473万吨、335万吨和300万吨,分别增长82%、31%和0.1%。部分粮食进口渠道出现明显变化,2015年我国与乌克兰于2012年签署的贷款换玉米协议生效,从乌克兰进口玉米385万吨,占全年进口玉米总量的81.6%,乌克兰超过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国。
二、行业新特征、新趋势
一是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2015年初的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号召粮食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国有粮食企业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行业内大企业集团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开展强强联合、战略结盟成为新趋势。2015年6月,我国最大的市场化粮食流通企业—中粮贸易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面粉生产商—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国内首家低成本、高效率小麦供应链。亚洲最大的玉米精炼企业—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停产半年后控股权转让给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白酒行业并购浪潮不断,已披露的有天洋控股沱牌舍得、北京糖业烟酒并购华都酒业、1919并购购酒网等。在企业并购及资本重组中一些大企业的实力不断加强,“强者恒强”趋势明显,行业和产品结构得以优化、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二是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在成本高启、需求低迷、恶性竞争激烈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作为传统微利行业的粮食加工业开始主动通过科技创新寻求产业升级。粮食及其制品的“四散”化运输、品质在线检测以及具有节能、降耗、智能化控制功能的烘干、包装等设备、设施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5年7月,国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推出了我国首台基于互联网+远程智能控制技术的新型粮食烘干装备。国内挂面生产龙头企业—河北金沙河集团,实现从小麦收储、制粉、制面及包装车间的全过程电脑控制,降低了人工成本以及人为质量安全隐患。
三是产业提振政策不断,各级政府多措并举促发展。针对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粮食加工业,尤其是玉米深加工企业面临日益严重的亏损局面,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多项产业提振政策。2015年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将玉米加工项目的核准权下放到省级发改委,并调低了玉米临储价格。以黑龙江、吉林为代表的玉米生产和深加工大省,推出了加工直补、拍卖粮采购补贴等政策。针对国内粮食的高产量、高库存问题,农业部选择3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并制订了2016年至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的政策目标。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粮食高库存问题突出,收储制度亟待改革。近年来国内粮食高产量、高价格、高库存的“三高”问题十分突出,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开工率普遍不足。2015年玉米的国家库存量持续高企,且出库拍卖粮屡屡出现流拍现象,去库存压力巨大。高库存不仅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长期库存会导致粮食储存与安全风险加大,亟需加快在粮食生产、收储、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多个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及政策调整,以解决我国粮食行业的高库存问题。
(二)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突出,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受到抑制。2015年,我国粮食价格呈现国内与国际市场、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价格“三个倒挂”的态势。2015年第三季度,国家宣布启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收购区域仅限东北三省玉米主产区。未执行临储政策的地区,玉米放开收购,价格大幅下跌,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玉米收购价下跌30%左右,导致东北与华北玉米价格形成严重倒挂,一度出现了华北玉米向东北倒流的现象,破坏了市场竞争和价格形成机制规律。同时,“稻强米弱”、“麦强面弱”格局持续多年难以撼动,在经济低迷期对于传统粮食加工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三)加工品市场未走出低迷态势,部分子行业发展仍处困境。2015年,粮食加工品市场的低迷程度较往年偏重,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业亏损企业数量超1500家,增长超过7%。谷物磨制加工企业开工率持续低位徘徊,大企业开工率尚能维持一半,中小型企业开工率只有20%-40%,停工、停产现象普遍。2014年下半年以来玉米深加工企业亏损尤为严重,部分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面临破产倒闭风险,玉米淀粉价格全年出现剧烈振荡,年度跌幅高达14%。2015年下半年虽然随着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和相关补贴政策的出台,淀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明显回升,但淀粉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均呈现负增长,尚未挽回行业亏损局面。
四、对策建议
第一,尽快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日益突出的 “三高”压力下,我国粮食产业政策调整已拉开序幕。中央针对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问题,释放出“市场定价、价格和补贴分离”的粮食价格改革信号。建议逐步取消粮食托市收购及临时收储政策,完善粮食定价机制、收储补贴制度。在保证种粮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最终实现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第二,借助“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加快粮食加工产业“走出去”步伐。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我国农业“走出去”迎来有利的发展时机。从长远出发,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粮食生产、产能消化以及市场需求方面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经验与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快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在推动当地加工业发展、培育新兴市场的同时,促进国际睦邻友好关系。
第三,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融合发展。建议协调利用好政策和市场的“双动力”驱动,促使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加强与科研单位、高校合作,在粮食加工产业链延伸、中高端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等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结合国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弥补产业短板。在第一产业中,选择性发展优质、专用粮的选育与生产,在作物品种加工与营养品质方面开展更多的科研创新与协作;在第二产业中,加强传统粮食及其制品加工、粮食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相关技术装备、科学理论的创新;在第三产业中,注重引导粮食加工产业链后端仓储、物流及销售与现代互联网、信息科技、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为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与供给侧改革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上一主题: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出席第四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
下一主题: 自治区部署2016年农机春耕生产工作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