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应变 果多果甜——广西打造水果强区的招数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3日    浏览次数:896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    文章作者:唐广生

金橘、芒果、柿子、百香果产量全国第一。

蕉类、荔枝、龙眼产量全国第二。

水果面积由2010年的1407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1748万亩,跃居全国第一。

水果产量由2010年的842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370万吨,跻身全国千万吨水果大省区强省区行列。

广西金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晋升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种植香蕉5.6万亩,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

双季葡萄、沃柑种植成星火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

614日,粤桂闽琼四省(区)在钦州市共同举办第14届中国(广西)荔枝龙眼产销对接会,广西一举拿下7000万元的购销大单。同时,签订意向性协议11个,金额1.22亿元。

短短几年时间,广西水果产业异军突起,实现华丽转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柑橘首席科学家邓秀新,在深入武鸣县调研,听取广西发展水果产业介绍后指出:“中国水果产业的‘广西奇迹’前景广阔,未来不久,广西将是我国长江以南最重要、品质最好的水果供应基地。”

提质增效

广西果业逆势走强

6月中旬,记者驱车沿着右江河谷一路前行。

连片的芒果林一望无际,沉甸甸的果子压弯枝头,空气中充满芒果香气,令人垂涎三尺。

在田阳县洞靖乡靖安村,村民李恒种植的金煌芒和台农芒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我的果园实施芒果标准园建设,对老品种采用高接换种,预计今年收入要翻番。”李恒一脸笑意。

县领导介绍,田阳县作为第一个“中国芒果之乡”,同样遭遇过滞销的窘境:大竹筐大网兜装载,几毛钱一斤的白菜价,不少果农纷纷砍掉果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近年来,该县狠抓高接换种,不断引进新品种,做到规模种植,强化流通,重质创牌,芒果生产止跌复苏。目前全县芒果种植25万亩,投产17万亩,成了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县,去年产量近18万吨,产值超过9亿元。

自治区水果总站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田阳果业的‘脱胎换骨’,是广西实施‘优果工程’、实现提质增效的喜人变化。”

人们记忆犹新,2004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早期收获”计划付诸实施,鲜水果的优惠关税率进一步降为零。

零关税的实施,东盟国家廉价免税热带水果产品大举涌入,广西水果“雪上加霜”:仅龙眼、荔枝、菠萝等受从东盟进口水果影响,当年损失就超过6亿元。

残酷的现实,倒逼广西“优果工程”登台亮相,旨在“改低创高、提质增效”,迎接挑战。

几年下来,贺州、钦州等设区市通过科学布局,统一规划,完成了“改低创高”果园200多万亩,增产水果50万吨;玉林、贵港等地对低产荔枝、龙眼果园进行高接换种,调整果品成熟采摘期,收到增产提质双重效果;百色市把10多万亩芒果传统品种换成新品种,每亩产值从2000元左右增加到5000元以上。

10多年的零关税,10多年的重洗牌,广西水果业通过调整结构、改低创高,实现了浴火重生,逆势上扬。

“尽管广西龙眼荔枝种植面积减少了100多万亩,但水果业不仅没有被东盟‘打垮’,总产量反而以年均10%左右的幅度持续增长,一举跨入千万吨水果大省区行列,名列全国第二。”自治区水果总站领导的话里充满了自豪。

如今广西建立各类水果标准园150多个,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四成左右达到绿色产品标准,十多个产品获地理标志认定,水果良种覆盖率从10多年前的60%提高到当前的90%

错季应市

反弹琵琶闯出新天

走进兴安县,公路两旁的葡萄园蔚为壮观,夏葡萄快要批量上市了。

县领导告诉记者:“兴安葡萄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10万亩发展到今年的14.5万亩,品种结构更趋合理,早、中、晚品种比重约为181。”

这样的比重也就意味着,夏季的葡萄采摘完后,到冬季兴安县同样还有葡萄产出。

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白先进说,这就是广西冬葡萄和夏葡萄“一年两收”技术。日前,这一科技成果获得2015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据介绍,这一技术就是在一造果采收后,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恢复期,将全部落叶修剪、催芽破眠之后,刺激其当年萌发,生产第二造果,由此开启另一个生长周期。

记者了解到,第一造夏葡萄在桂林是7月上旬成熟,而在南宁则是6月上旬成熟,比北方主产区提早1-2个月,供应期能延长7-8个月,且夏果早,冬果晚。这一早一晚主攻市场“空当”,达到错季销售,广西葡萄竞争力倍增。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广西葡萄产业产值仅为3.15亿元;2014年,飙升到21.06亿元,一跃成为广西水果的后起之秀。

“广西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温优势,为反弹琵琶促销售提供了便利。”自治区农业厅一位领导谈到,这些年,广西大力发展特早熟、特迟熟、特优质“三特水果”,以“早”抢市场,以“迟”占空挡,以“优”强竞争,实现错季平衡发展。特别是柑橘、香蕉、柿子、南方早熟葡萄、枇杷、杨梅、猕猴桃、白果、核桃、罗汉果等温带型特色时令水果,潜力巨大,市场看好。

自治区水果总站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广西凭祥浦寨口岸水果进出口量已占全国水果进出口总量的近20%,居全国第一位。“全区水果出口贸易呈现勃勃生机,区内企业先后撬开了北美和欧洲市场,广泛进军东盟市场。出口的品种从荔枝、沙田柚扩大到香蕉、冬葡萄、砂糖橘等多个品种,至今全区共建立了11个通过认定的出口基地,出口果园登记达到103家。”

精深加工

链条延长皆大皆喜

全国最大的火龙果种植企业——南宁市邕宁区振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销售鲜果的同时,把火龙果做成20多个品种的糕点、果酒、果醋等产品,火龙果糕点礼盒进入了各大机场的特产店。

百色市唯一一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出口型企业――广西福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把卖相不好的芒果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每年生产的包括芒果干在内的系列果脯蜜饯达600吨,全部远销俄、日、韩、美等国。

位于田阳县的百色壮乡河谷集团,建立起产品追溯体系,将芒果、圣女果及果脯制品成功打进华润万家、家乐福超市等全国各卖场,实现了“农超对接”,从“超市挑”变成了“挑超市”。

在走访的这些企业中,他们对水果的深加工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广西一位水果专家有感而言:“加强研发投入、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才是水果产业发展的终极之道。”

这位专家举例说,北海市果香园果汁有限公司专攻热带(亚热带)水果果汁(浆)生产,避免与大宗的苹果汁、橙汁销售发生冲突,每生产1000万元的产值,就给农民带来600-650万元的增收效果,同时还给地方政府带来60-65万元的税收,实现了政府、企业、果农“三大皆喜”。

自治区水果总站提供的材料表明,近几年,广西水果业吸引了150多家企业前来落地生根,先后在浦北、北流、平南、大新、平乐等地建立了30多个年出口量近50万吨的生产加工基地;在防城、钦南、邕宁、岑溪等地建立30多个特色果品基地。与此同时,区内众多小型加工企业经过合股经营等形式提档升级,使30多家果品加工企业晋升为省级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从40多万吨提高到60多万吨。

种果赚钱、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让广西果农喜笑颜开。2015年全区实现水果总产值330.5亿元,农民人均水果收入达到800元,在农民其它收入增收难的形势下,果业成了广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自治区农业厅领导表示,到“十三五”期末,广西果园面积将稳定在1700万亩、水果产量2000万吨、总产值700亿元、农民人均水果收入1600元。“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把广西水果产业做大做强!”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