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还是那方土;水,还是那方水;在那方水土上生长出来的大米、茶叶、水果等,只因发现“富硒”,竟然身价倍增,市面抢手——广西富硒农业、富硒农产品异军突起,就发生在短短3年间。
硒,这个自古以来一直富集在广西桂平、覃塘、巴马、武鸣、江南、钦北、永福、全州、兴宾等20多个县(市、区)的长寿元素,一旦“露真容”,迅速带来滚滚财源。这,正是广西农业巧妙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把资源变财源的典型案例。
资源发现利用
我国72%的土地缺硒。2013年,广西地矿部门经过调查发现,全区富硒土地总面积和连片规模均为全国之最,在富硒地区产出的水稻、玉米、花生、水果、蔬菜、茶叶、茉莉花等硒含量相当高,是天然的富硒农产品。农业部门顺“硒”而为,3年来先后组织320多家企业开发富硒农业,建立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154片共计25.1万亩,其中44家企业(合作社)的55个农产品获得富硒农产品认定,带动6万多农户大幅增收。专家认为,新发现的富硒农业潜力巨大,大有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之势。
广西作为养殖大区,向来沿用传统地栏养殖畜禽,每天都要冲水清粪,一头猪从小养大平均要把两吨多净水变成污水。近年,广西养殖企业尝试用微生物饲料搞养殖,发现益生菌不仅在畜禽体内发挥作用,而且随粪便排出后仍继续发酵,并可蒸发掉尿液。于是在实践中配套发明一种“高架网床”——将畜禽栏舍升离地面,“床板”设置网格漏缝,让畜禽粪尿自然掉落底层,发酵成高效高值的生物肥。两年来,各地新建栏舍、旧栏改造纷纷采用“微生物+高架网床”模式,普遍一举四得:省水省料省人工,粪尿无臭零排污,提质增产增效益,停止使用抗生素。微生物功力的发现,高架网床的发明,成为生态养殖“广西模式”的一对金翅膀,带动水产畜牧业“飞”向现代农业新境界。
资源延伸利用
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养蚕每年都有大量桑枝废弃。近年来,桑蚕区通过利用桑枝作菌包原料发展食用菌,实现了资源的延伸利用。2016年,广西桑枝食用菌生产规模超过1.85亿袋。
天峨县龙滩电站库区把桑枝食用菌作为脱贫主导产业之一,2016年示范带动240户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500元。甘蔗渣也是生产食用菌的好原料,甘蔗尾叶还可以养牛。“十三五”时期,广西计划在21个贫困县蔗区的72个乡镇推进甘蔗原料综合利用,带动6000户农民增收。
资源优化利用
百色市在时空上优化资源利用做足文章。在空间布局上,适地发展适宜产业。他们利用右江河谷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芒果,形成110万亩的规模基地,在全国种植总面积第一、连片规模第一、公共品牌影响力最大,成为当地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累计有6.8万户25.23万人通过种植芒果告别贫困。在季节配置上,利用冬闲田地种植冬季西红柿30多万亩,每亩收入高达万元之多,冬季来到右江河谷,举目四望,难得见到一小块“冬闲田”。
资源立体利用
广西开发林下经济在全国一马当先,林下种养发展迅猛,林下新拓展的种养空间正在逼近全区耕地总面积,相当于在林下再造了一个广西大农业。
红椎林在广西向来是保护林,长期以来属于“开发禁区”。近年,浦北县龙升红椎菌专业合作社利用自然保护区的红椎林,带领300多户农民在搞好管护的同时,尝试野生状态培育红椎菌,常年收获红椎菌干品超过200吨,产值超过1亿元。实践证明,此举对红椎林生长有益无害。
稻田养殖在八桂大地方兴未艾,从三江、融水、全州、兴安等桂北传统优势区,向桂南、桂东等没有此类养殖习惯的地域迅速扩展,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各显神通实施,展现“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宜螺则螺、宜蟹则蟹、宜鳖则鳖”的兴旺景象,形成“一田多用、一水多效、一季多收、一业多益”的综合效应。2016年,全区建立了50多个稻田养殖示范基地,稻田综合种养业发展规模首破100万亩,比2015年增加30多万亩,增幅高达40-50%。水产品素有优势的八桂大地,通过推广种养一体新模式,正以现代农业新境界复兴“鱼米之乡”。
资源创意利用
骆越大地种植水稻开了华厦之先河,而种植水稻种出文字和图画则是近年出现的新鲜事。
南丹县绿稻花海休闲农业示范区利用梯田风光,通过事先设计,巧妙种植颜色不同的水稻品种,在稻海田园中呈现出美不胜收的文字和图画,使原本司空见惯的农田变成让人耳目一新的画卷,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一睹为快。2016年全县节假日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2654万元,带动872户农家平均增收万元以上。
上一主题: “试验站”让农业科技稳扎八桂大地
下一主题: 农地改革: “三权分置”进一步细化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