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兴八桂——广西畜牧业转型升级掀起“微生物革命”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06日    浏览次数:965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文章作者:高飞 李纯

  隆冬时节,地处南国的广西依然惠风和畅,树绿花红。行走在乡野田间,金黄的稻茬田、明净的小池塘、村头伫立的古樟树、白墙黛瓦的三合院,如一幅幅画卷映入眼帘,让人心生悠悠乡愁。

  鸡满笼,猪满圈,牛满栏。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中,由于畜禽养殖收益较高,养殖业成为广西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为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广西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大力推广以“微生物”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模式,有效破解了规模化养殖中粪污难处理、抗生素滥用、饲料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安全等难题,最终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生态养殖目标。一场养殖方式的“微生物革命”在八桂大地逐浪展开,让广西养殖业的转型升级走在了全国前列。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认为,生态养殖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特征,可从根本上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是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广西模式”。

  “微生物+”,被动治污转向主动环保

  广西是我国畜牧业大区,水牛、奶水牛存栏量全国第一、黄羽肉鸡饲养量全国第二、生猪出栏量全国第八,肉牛、肉羊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规模化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种养结合平衡被打破,畜禽粪污难处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其实这不只是困扰广西畜牧业做强的难题,也是阻碍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蒋和生说。

  全国各地都在寻找解决畜禽粪污处理的对策,建沼气池实现资源化利用是主流,但投入成本太高;发酵床简单方便,但圈舍温度过高,尤其不适宜南方地区;有的地方迫于无奈就把养殖场搬到山里,但这是污染源的转移,并没解决问题。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立足于全区中小型养殖场居多的实际,探索出了以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利用为核心,涵盖“微生物+固液分流”“微生物+高架网床”“微生物+饲草料”等多个层次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发酵饲料、改善肠道、分解粪便,可以实现抗生素用量大幅降低、用料用水用工大大减少、粪便变肥料实现零排污,畜禽产量质量双双提升。

  在陆川县大塘坡镇,广西聚银牧业猪鸡场旁边用来排污的池塘清澈见底,鱼儿畅游。该公司副总经理何应龙说,我们采用“微生物+固液分流”,加装了固液分离机对沼液进行“压榨”处理,劣五类池塘废水变为可直接灌溉稻田的肥水,沼渣经微生物发酵除臭后变成有机肥可用来养鱼种菜。

  广西聚银牧业是第一批开展生态养殖的企业,何应龙颇有心得地告诉记者,“微生物+固液分流”适合原本建有沼气池的大中型养殖场,彻底解决粪污问题;“微生物+高架网床”最为先进,处理粪污最高效,适合新建或者改建的养殖场;“微生物+饲草料”用于扩大饲料来源,降低养殖成本。

  “生态养殖全程利用微生物,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由被动治污转向主动环保,由屁股治污转向嘴巴环保。”蒋和生说,得益于生态养殖的推广,全区“十二五”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目标已超额完成10%以上,养殖污染加重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广西现代生态养殖“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也已审核通过,确保到2020年全区畜禽生态养殖达标率达到90%

  高架网床,低矮圈舍升为二层小楼

  作为生态养殖的重头戏,广西各级政府采取“整合项目资金、依托龙头企业、创建养殖示范”等措施推广“微生物+高架网床”。目前,广西已建成并实施高架网床的养殖场超过500家,栏舍面积高达63.16万平方米。

  常规的养殖场多为低矮的圈舍,需要每天用水冲洗,会产生大量粪污。在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宏禄养殖场,一栋栋如小洋楼般的高架网床猪舍整齐排列,偌大的养猪场几乎没有臭味。该公司总经理杨朝禄介绍说,一楼的集粪区地面硬化,二楼的饲养区采用全漏缝地板,猪粪尿直接落到一层。这样一来就不需要用水冲,员工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微生物的使用,可产生“四两拨千金”的功效。在饲料里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等益生菌,可以调节饲料酸碱性、改善肠道环境,促进饲料吸收、减少粪便臭气,还能够提高猪的免疫力,大幅度降低抗生素的用量。而集粪区撒入相关微生物,既能消除粪臭又能抑制蚊蝇滋生,定期清理即可获得优质有机肥。

  杨朝禄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1000头的养猪场,高架网床每平方米建设成本比传统猪舍多500元,使用益生菌增加饲料成本8元,每头猪增加投入约20元。而用水量减少90%、用药量减少66%、用工成本降低75%、日增重提高30%、出栏提前20天等,每头猪收益增加可达150元,这个养猪场一年下来就可以节本增收13万元。所以,高架网床应用于规模化养殖,不仅效益显著,可以很快收回投资,还能从根本上解决粪污处理和抗生素滥用的顽疾。

  账算清楚了,群众的积极性就来了。兴业县天平山镇陈村号称“广西养殖第一村”,全村870户中,养鸡户和养猪户多达667户。由于高架网床建设成本高,单个农户无力承担。该村民众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创“小散养户集中养殖”新模式,即合作社投资建成高架网床养殖小区,小散户可将自家的猪放在小区集中饲养,按比例分红,既解决了资金难题,又提高了养殖科学水平。目前已吸收生猪小散养殖户77户,其中贫困户28户,存栏生猪2100头。而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也大多学会对自制的饲料中进行益生菌发酵处理,抗生素、重金属用量大大减少。

  农牧结合,循环利用再现种养平衡

  广西光热资源丰富,每年产生的甘蔗尾梢、稻草、香蕉茎叶、木薯茎叶、果皮果核等农业废弃物将近5000万吨,以前大都是焚烧或者堆弃路边。实际上,这些废弃物经有益菌发酵处理后可转化为肉牛、肉羊爱吃的饲料,养殖成本可降低15%-20%,最高可达70%。所以,通过“微生物+饲草料”形成循环利用,可以再现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将大大增强广西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广西正在推进“一蔗两用”,打造糖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崇左市江州区引进广西大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化基地项目,打造集种植、养殖、饲料加工一体的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区。大华公司以每吨180元的价格收购甘蔗尾梢,2015年为该区蔗农增收800多万元。

  “甘蔗尾梢粉碎后经益生菌发酵后制成的精饲料,种牛、牛犊肠道健康生病少,平均每头牛可增收2000元以上。”该基地技术员潘昌冰介绍说,牛栏采用10厘米的薄层发酵床,牛粪两天就能彻底分解,没有臭味,三个月清理一次运到基地的柑橘园里作肥料。

  合浦县东园家酒厂是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厂区里高大的棕榈树、翠绿的金花茶、火一般的炮仗花,再加上空气中弥漫的酸香味道,让人身心舒畅。“现在我们酒厂主业是养牛,酿酒倒成了副业。”该厂总经理黄炳权说,最初是为了解决酒糟污染环境问题,尝试把富含益生菌的酒糟掺进饲料喂牛,发现牛特别喜欢吃,而且长得壮。随着养牛规模的扩大,东园家酒厂收集周边水果、粮食加工厂的下脚料,经微生物分解后作为饲料喂牛。目前,东园家酒厂建成了存栏量4000多头的国内最大奶水牛养殖场,平均每天处理下脚料230吨,饲料成本降低70%左右。

  “目前,国内外畜产品价格倒挂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发展生态养殖大幅降低成本,有望扭转这一被动的局面。”蒋和生认为,生态养殖在精准扶贫中也会大有作为。仅需在传统产业结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微生物添加技术劳动强度小、操作简单,生产周期不超过12个月,增产增收“短平快”,堪称养殖业精准扶贫的“发动机”。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