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3日电(杨玉云)8月22日,新华社瞭望智库在新华社总社举办了“农产品战略安全与政策供给”课题研讨会,邀请政产学媒相关专家,共同为我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贡献智慧。
国家智库聚焦农产品战略安全
“农产品战略安全与政策供给”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本课题将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市场需求侧变化,研究如何更为有效地保证有效农产品供给,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自给率,减少对海外农产品的依赖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战略安全的保障机制,并促进农民增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本次课题会议由新华社瞭望智库董事长兼总裁吴亮主持,这次课题会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质检总局、工信部、卫计委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五大部委分别安排有关领导参会发言并提出相关建议。
吴亮在致辞中指出,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战略问题一直是总书记、总理高度关注的事情。三农问题调研是新华社的老牌强项,新华社从改革开放开始每年都会对三农问题做重点的调研。本次课题会新华社以第三方的角度,为中央在农产品发展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来自部委的领导有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巡视员黄修柱、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巡视员许正斌、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调研员韩奕,他们分别就分管的领域,结合自身的工作做了有关介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今年年初,中央发布2017年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明确提出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
其中,调优产品结构,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以及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等,都被视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为国产食用油领域的行业代表,山东鲁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东伟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保障我国油瓶子安全》作了重点发言。他指出,鲁花作为食用油行业的代表,特别是国内花生油的领军企业,它的发展与中国亿万花生农民的增收致富、我国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及我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与此同时,乳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尤其在全球乳业融合不断加深之际,中国乳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在2017年全球品牌500强当中,伊利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乳品品牌,应该说在全球化发展当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在代表中国乳业发言中表示,打造好品牌要以创新作为动力,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更多层次的需求和更高水平的期待。
除此以外,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原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朝才,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禹山林,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营养学会理事长徐贵法,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等专家,对保障农产品的国家战略安全做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农产品安全关系国家命脉
高延敏认为,当前国内的农产品安全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我国农产品数量安全基本解决,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国内存在大豆、乳清粉等项目需要大量进口,但是国内已经基本可以保障食品供给;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问题依旧存在,食品农产品的安全事件不断的出现,特别是水、土污染、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依旧存在。
许正斌对此表示赞同,他特别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明显提升,但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外部坏境问题增多,比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
“目前小而分散的农户在国内占主体,这个部分监管很难。”黄修柱透露,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建立起全国性的安全保障体系。
据了解,2008年农业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经过推动,现在各省均有农产品监管局和监管处,88%的市县有监管处,75%的市县有监管科,特别是乡镇这一级建立了监管站,农业监管体制和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面对当前农产品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部委、专家、企业都提出了建议。
刘兆彬指出,为农产品的未来发展,政策方面应该有5个层面值得思考。首先,国内应大力发展农垦集团,培育中国的国际粮商;其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最重要抓好农业源头,解决良种问题;第三,中国要大力发展从订单农业到期货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期货法律、管理制度建设,这有利于把握农产品定价权;第四,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产品的保险,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第五,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首先要保证安全,一旦安全出了问题,中国农业多年努力都白费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张志强就强调,农产品的营养和健康要提升,但是最重要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中国和国际间粮食贸易、食品贸易保持畅通的情况下,不能在食品安全方面给进口商可乘之机。
高延敏也建议,推动特色食品安全加工示范区建设;加大农产品和信息化的融合力度;在食品农产品深入推动“三同”产品和“三品一标”;鼓励优秀的食品农产品的“优价”。
许正斌从宏观角度提出,农业需要在生产方式、技术层面、监管体系方面做全面的升级。特别是要深入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农产品安全必须跳出农业发展而农业;另外要培育农业的新产业、新业态,比如“互联网+”等。
“国家应该从储粮于仓变为存粮于地、存粮于技术。”王朝才指出,国内粮食的生产确确实实要增加科学技术含量,在粮食的“主战场”实现现代化,“非主战场”实现市场化。
另外,有专家也提倡以消费拉动生产。范志红就强调,政府应该制订政策教育和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优质的国产品,建立各种各样的平台来帮助优质国产农产品做宣传,鼓励各个方面进行农产品相关的食品安全营养和食用知识的科普。
国产食用油自给率仅占32.2%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越来越低了。
有统计表明,我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耗量从2008年的20.7kg上升到2016年的24kg,每年都呈增长态势。与食用植物油需求上升趋势相反的是,中国油料油脂的总产量却不断减少,自给率越来越低。
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我国食用油的消费总量为3426.5万吨,利用国产油料(扣除大豆、花生、芝麻和葵花籽等4种油料部分直接食用外)的榨油量为1105.5万吨,国产食用油自给率仅占32.2%,这就意味着我国67.8%的食用油需要依赖进口。
为了缓解油脂短缺、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必须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油脂发展战略。早在2016年4月份,农业部就曾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油料的品种结构调整重点,两油为主、多油并举,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
根据这种新的食用油发展构想,花生作为具有中国传统优势及第二大油料作物,以其亩产量高、出油率高、极耐干旱、不与粮食争田等优势,成为解决中国食用油短缺的生力军。
我国适宜种植花生的地域广阔,黄淮流域、中原、新疆、两广、两湖、辽宁、福建等地都有种植花生的传统,而且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花生含油率高达50%左右,为大豆的2.5倍,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4倍,经济价值是大豆的7倍左右。
禹山林指出,相对其它油料作物,花生具有生产规模大、种植效益高、油脂品质好、国际竞争力强的特点,而且,目前我国传统的油料作物大豆、菜籽、葵花、芝麻等已经失去优势,大都依靠进口,唯独花生一枝独秀,蓬勃发展。
对此,孙东伟有针对性的提出四点建议:建议国家和政府拿出一定的扶持资金,扶持花生良种推广企业,加快良种成果转化速度;建议国家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或补贴(每亩500—1000元);建议国家能针对花生种植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加大对花生良种推广的扶持力度;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一方面政策性鼓励农机科研部门,另一方面持续加大花生机械的补贴范围和补贴力度,以加快花生机械的普及率,提高花生的生产效率。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