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棉价格政策的改革,现在的焦点是稻谷和小麦。理清了稻谷和小麦改革的思路,玉米、大豆和棉花问题,就可以一并解决。
改革的目标,有三个:第一,解决市场平衡问题。这就是要解决过剩问题,解决进口过多问题,解决库存太多导致的巨额财政负担问题,解决保护价太高导致的产销储加不顺畅和产品质量问题等;第二,确保粮食安全问题。这就是要确保不因为价格政策改革,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解决当前过剩的同时,确保未来粮食安全不出问题;第三,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这就是要考虑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要找到一种适当的方式,给予农民补偿,并且不影响市场定价,不影响市场配置资源,财政上要可控,还要简便易行。
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三句话: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解决眼前的供求平衡;让政府发挥更好作用,保障未来的供求平衡;用脱钩补贴方式,照顾农民收入。
第一句话: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解决眼前的供求平衡。这是改革的核心。具体可以借鉴美国 Loan rate 的做法,即:保留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框架,但要降低价格水平,降低到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之下。可考虑降低到正常市场价格的80%左右,主要是起个托底作用,只有特殊情况下才启用。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库存负担问题就不复存在,各种合理的市场差价也就自然生成,购销储藏加工关系也就顺畅了。现有的库存,可以慢慢消化。
第二句话:让政府发挥更好作用,保障未来的供求平衡。未来的事,长远的事,往往是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必须由政府操心。这就是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是根本出路。不说别的,只要把现在每年数百亿元的储藏补贴,拿出一部分来,用于改造农田建设,提高地力;用于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进步率,就会大有奏效。欧美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强大,所以,国家不用储存,也无粮食安全之忧。藏粮于库,只能平抑短期丰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才能确保长远粮食安全。其实,近些年稻谷和小麦的增产,主要是地力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功劳:近5年来稻谷的增产,90%来自单产提高;小麦的增产,100%来自单产提高。未来,也仍将如此。进而言之,如果有一天粮食有出现短缺的苗头,只要生产能力在,市场就会立刻做出反应,价格上涨,刺激生产者,潜在生产能力就会变为现实,实现增产。
第三句话:用脱钩补贴方式,照顾农民收入。降低最低收购价之后,应该给农民适当的补贴,可采用直接补贴方式。具体可以借鉴欧盟的脱钩补贴政策,即:按照承包土地面积,不分产品类别品种,统筹所有作物产品(包括棉花、大豆、玉米),实行统一的土地补贴。补贴名字可以叫农地补贴,或者农地保护补贴。现存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以及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等,均可归并到这项补贴中。
这种做法,与欧盟的脱钩补贴相似,具备其全部优点:一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二是极为简便,高度透明;三是财政支出可控,提前早知道;四是属于绿箱政策,没有贸易谈判纠纷。
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一些细节问题。
第一,补贴是否分产品?不应该分产品。要把所有的产品,包括棉花、大豆、玉米等的补贴,均纳入统一考虑,实行统一的土地面积补贴。如果仍然按照产品,按照种植稻谷、小麦或玉米的面积分别进行补贴,一方面太复杂,操作成本极高,乃至不可能;另一方面,有违市场定价原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按照承包地面积补贴,极为简单,高度透明,完全可控。另外,社会心理效果也更好:如果与某种产品挂钩,农民会把这当做政府的要求条件,就会一边拿补贴,一边还抱怨补贴太少,就像新疆的棉农;如果不与产品挂钩,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还都能拿补贴,就能更直接感受到国家对农民的关怀和恩惠。
第二,补贴多少?这是完全可控的,可根据财力情况,灵活决定。从公平的角度,可以考虑按照播种面积,即把复种指数的因素考虑在内。也可以对农民收入很低的西部省份或者边疆地区如新疆,采取特殊的补贴标准。有财力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可以在中央财政补贴之外,进行配套补贴。或者,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国家只制定最低补贴标准,而由地方财政出钱执行。
第三,补贴给谁?应该补贴给有承包权的农户。很多人纠结于到底应该补给谁,是给实际种地的人(租地的大户或规模经营企业),还是给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主张补贴给种粮大户或企业的人,认为这样会鼓励规模化生产。其实,在市场机制下,补贴给农户,与补贴给种粮大户或企业,效果是一样的;因为,补贴给不同的人,地租会自动调整。从经济学原理说,是这样;从实际经验看,也是这样。例如,东北把玉米补贴发给农户,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补贴之前,每公顷的地租是一万元,补贴之后,地租降低到了6000元。补贴给谁,效果大致相同,但操作办法难易程度很不相同。农户的承包地面积,高度透明,确定不变,不需要每年进行任何测量或统计。而如果补贴给种植大户或者规模企业,则需要每年调查统计,很复杂,也容易引发各种问题。
第四,补贴之后,出现撂荒怎么办?应照样补贴。不少人担心,如果不与产品生产挂钩,农民会大量撂荒土地。这种担心,没有必要。首先,大量撂荒,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如果真的有撂荒,也不可怕,而应该欢迎。因为,只有当市场价格太低时,也就是产品出现过剩时,才有可能出现撂荒;这个时候,撂荒,就相当于减少过剩,相当于休耕,休养地力。这也是一种藏粮于地,并且是农民自愿的,何乐而不为。
上一主题: 集智集力推动中国-东盟合作
下一主题: 广西日报:广西食用菌技术走向东盟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