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不久,农业部召开了2017年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现场会,总结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并围绕发展绿色种业、创新科研机制、扩大攻关作物范围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本期我们通过梳理良种攻关的三个关键词——企业、绿色、共享,从不同角度审视良种攻关的成绩和意义,同时听听特色作物种子企业对未来的联合攻关有哪些期盼。
在良种攻关现场会田间展示区,到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对玉米籽粒成分自动检测机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据了解,该机器可以在籽粒机收后的第一时间对籽粒的含水量、容重等成分进行自动检测,方便科研人员更快速地了解品种表现。
本报记者 莫志超 文/图
“科研”与“生产”始终是品种选育需要考虑的两个方向。从科研端来看,品种的更新换代蕴含着育种家的智慧,体现了最为尖端的育种技术;而从生产角度来衡量,品种又需要通过不断地升级来适应实际需求的变化。
过去,科研单位闷头搞育种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种子企业只负责推广却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困扰种业人多年的科研、生产“两张皮”难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来自生产推广端的想法越来越多地被注入到育种过程当中。2014年,国家良种科研联合攻关正式开展,从最开始的玉米、大豆试点,逐步扩展到水稻、小麦,而从品种创新到技术延伸再到体制机制改革,良种攻关的每一个过程都体现着联合。
关键词1——企业
企业成主体,市场需求定方向
良种攻关开展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育种人员的组成构架。在过去,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育种工作相互分离,资源没少投,效果却不明显。而良种攻关则不同,试点开展后,在农业部的推动下,政府的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管理部门成为了“联络员”,通过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改进攻关组织方式,让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实施、共同发力。
据了解,四大作物公关组、理论创新组分别组建了由7位院士领衔的攻关委员会和攻关联合体,聚集了103家科研单位、企业,180多位不同背景的权威专家。
“我们构建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攻关专家委员会为指导、攻关协作单位为依托的组织体系,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玉米攻关秘书长、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王天宇介绍。
企业的加入带来的明显变化就是育种方向更加向生产与市场倾斜。隆平高科作为杂交水稻品种选育领域的领先企业,在联合攻关中承担了重要工作,其最新通过国家审定的“隆两优”“晶两优”系列上一年度的总销量更是超过1400万公斤。品种在市场上的成功源自隆平高科“育种方向决策委员会”的建立。“在这个机构中,研发人员仅占1/3,更多的是直接面向市场的生产、销售人员。”隆平高科常务副总裁彭光剑介绍。
不仅仅是水稻,联合攻关开展以来,始终强调问题导向,将水稻抗稻瘟病、小麦抗赤霉病、玉米籽粒机收、大豆高蛋白确定为四大作物攻关的核心目标,而这些目标的确立恰恰来自市场的反馈。
品种想要真正应用于生产,就必须高抗、优质、广适、适宜机械化,“让市场说了算”,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逐步将市场思路带入到联合攻关当中。而市场对优质品种的庞大需求量,则进一步促进了攻关组的科研积极性。
联合攻关开展三年多来,在种业基础理论与育种技术方面相继取得新突破。通过理论创新,联合公关组进一步熟化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重要性状分子标记选择、单倍体和诱变育种等技术,并推动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创新。
关键词2——绿色
种质打基础,绿色性状是重点
近年来,绿色理念不断被提上重要位置,而绿色发展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在绿色农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作用。农业生产能不能按照绿色的方式进行,第一步就是要看品种是否符合绿色的要求。在联合攻关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提升品种的抗旱、抗病性状来促进农业生产中的节水、节药已成为重点内容。
今年6月份,内蒙古自治区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其中将田间自然发病率、生产试验成熟时的倒伏数量、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等绿色指标明确为评价内容。“通过在审定中明确绿色指标,可以引导攻关单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品种的绿色性状上,避免一味地追求高产。”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贾跃峰表示。
农业部提出了绿色种业的具体目标,到“十三五”末期,针对不同作物,创制一批具备节水、节肥、抗病虫、耐盐碱等绿色育种材料;选育一批节水5%、节肥10%、节药15%以上,优质率提高10%以上的绿色优质新品种。
绿色种业的建设离不开绿色种质资源的发掘,这也是联合攻关的重要成效之一。据统计,联合攻关开展以来,在全国共鉴定了种质资源1.2万余份,筛选出具备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的绿色优异玉米、大豆种质资源800余份,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麦育种材料和新型玉米自交系180余份,有效拓宽了绿色种业基础。
绿色的攻关成效还体现在了区试品种上,据统计,今年四大作物新增试验品种7000个,进入区域试验、DUS测试品种800多个。其中,选拔出节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麦品种25个,抗倒伏、耐密植机收籽粒玉米品种8个,优质高产大豆品种12个。目前,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各地相继深入实施。
而接下来,针对绿色品种的推广示范将成为重点。“我们将分别面向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三大生态区推广适应性各不相同的绿色新品种,争取将绿色品种做到全覆盖。”小麦攻关秘书长、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肖世和表示。
关键词3——共享
资源同分享,科企都“捡到了宝”
“良种攻关改进了育种组织形式、促进了绿色品种的选育,但真正让良种攻关倍受欢迎并逐渐发展壮大的是其背后体现出的机制创新。”大豆攻关首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认为。盖钧镒提到的机制创新,就是通过建立在攻关组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的一系列资源共享机制,来进一步激发育种创新活力。
在过去面临科研、生产“两张皮”的时代,科研院所急需的是更能够体现育种价值的资金回报,而企业则更希望能够分享到掌握在科研院所手中的人才和设备资源。
在良种攻关组里,企业与科研院所无缝衔接,科技力量归集体使用,科研成果由整个攻关组共同享有,融合协调的色彩更加浓重。
例如,在企业较为看重的育种资源方面,水稻攻关成员单位共同签订了育种材料与技术、信息与人才共享协议,科研人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走进了企业的实验室,穿上了实验服。在科研院所更重视的成果转化收益方面,玉米攻关成员单位细化了科研成果有条件共享、收益按比例分享等相关规定,科研人员也可以通过集体的智慧获取相应的物质回报,充分调动了科研单位和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从去年开始,四川省每年投入4800万元,支持10家种子企业牵头良种攻关项目,并鼓励30余家企业参与协同攻关。“通过权益分配改革,科研院所将成果转化收益的70%-90%用于奖励科研成果完成人、支撑团队及相关人员。目前,全省到企业兼职的种业科研人员有大约200名,并有10余名科技人员单独创办了种子企业,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四川省农业厅总经济师肖小余介绍。
不过目前,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和转化更多地是由参与改革试点的单位单独进行,虽然进行了有益尝试,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根据农业部要求,下一步,将会加强国家或行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成果价值评估与成本核算机制,做到对产品型科技成果和知识型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加市场化、价格更加合理化。“我们要完善国家种业交易平台建设,让成果和服务能够更加合理、更迅速地实现转化、共享。”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表示。
“作为经济作物育种单位,我们也希望能够与主要作物来‘共享’良种攻关这一机制创新。”宁夏农科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龙向记者坦言。
实际上,在四大作物的基础上,农业部也在计划将良种攻关扩展到特色作物领域。前段时间,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和科教司组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对棉油糖、果菜茶等10大类近50种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科研育种以及种子企业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摸底。接下来,农业部将协调有优势、有条件、有积极性的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在各地组建特色作物良种联合攻关组,借鉴四大作物的成功经验,将共享效益延伸到更广泛的种业领域。
上一主题: 韩长赋谈土地三权分置:充满政治智慧的制度
下一主题: 精准扶贫的经济学解读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