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休闲农业研究成果的梳理,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发展现状与影响、发展特色与模式、规划与设计以及和旅游产业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特色进行了比较.同时指出了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休闲农业是人类现代农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由于国内外的发展阶段、程度以及学者的不同理解、翻译, 造成了很多与休闲农业相近的概念术语, 有“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为了行文方便, 这里统一使用“休闲农业”术语.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吸引物, 提供休闲观光、农业科普和养生度假等服务的产业形态, 目前已成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休闲需求的新型业态和健康产业, 在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服务业、加工业、运输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 对于加速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 推进新农村建设, 有效带动一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1]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农业部将积极推动落实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2], 全国各地休闲农业发展如火如荼.基于此背景, 作者对国内外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 以期为国内休闲农业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国外研究概况
1.1 发展概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 对于精神需求的追求使休闲经济的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们更向往在闲暇时间摆脱城市的喧闹嘈杂和“钢筋水泥森林”, 参与和体验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农业劳作, 因此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并发展成为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最早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 从欧洲逐步扩展到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自休闲农业产生至今,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3]:
萌芽阶段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开始出现周末或休假时间城市居民到乡村欣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的农业旅游活动, 随后这种旅游活动逐渐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趋势.
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中期, 两次世界大战接连爆发,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因此战后各国开始大力发展工业以恢复国民经济, 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伴随出现的各种城市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们的生活环境压力迫使人们想走出城市到广阔自由的乡村天地中放松身心, 于是大量专门为农业旅游活动服务的休闲观光农场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休闲农业以观光为主, 结合食、住和购等旅游要素, 休闲农业开始成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
扩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后, 纯粹的农业观光活动已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于是让游客参与到农业实践活动中体验农事、民俗, 学习农业知识成了新的农业旅游活动方式, 拓展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
全球休闲农业以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最为盛行, 这些国家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依据各自农业环境及文化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法国休闲农业的一大特色便是休闲农场的专业化经营, 从而保证每个农场最主要的特色, 也为行业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德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特色是市民农园, 其功能从最初的蔬菜自产活动转向农耕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 此外还有度假农场和乡村博物馆两种类型.日本的休闲农业主要有观赏自然景观、消费优质农产品和农事体验活动3种形态, 为促进其发展常会到欧洲考察, 因此其做法和理念大多源于德国[4].
1.2 研究现状及内容
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新型产业, 其综合性较强, 对其也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较早, 研究范围也较广, 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文化学、农学、地理学和园林学等各领域学者都有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研究中,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定义界定的基础研究、市场开发研究、效益影响及态度评价研究等方面.
1.2.1 休闲农业概念研究
对于休闲农业的概念, 国外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 都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结合休闲农业某一特性给出的, 因其综合性较强, 其理论研究还需继续.Nilsson[5]认为, 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农场主会乐于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旅游服务.Mc Gehee等[6]认为, 休闲农业发展的外在驱动力是为获取经济效益, 其内在驱动力是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Bramwell等[7]通过对农业旅游与休闲农业关系的分析, 指出农业旅游是休闲农业的开展形式之一.而Oppermann[8]也认为, 农业旅游是休闲农业的一部分, 但是不包括户外和郊野旅游.
1.2.2 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研究
休闲农业的经济本质还是一项产业, 如何开发和实现其经济效益是这个领域研究的重要部分.Mc Gehee等[6]认为, 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经营农场方面, 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Hegarty等[9]研究发现, 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在于休闲农业的多样性, 而休闲农业的多样性取决于不同区域所拥有的农业资源和客源市场条件.Embacher等[10]研究了奥地利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特别针对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投资培训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1.2.3 休闲农业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研究的结果体现出喜忧参半的特征.Noel[11]在对法国农业旅游的研究发现, 旅游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Sharpley等[12]也认为,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衰退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的重要来源.Walmsley[13]则认为, 休闲农业不仅促进了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而且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和娱乐的途径.而Forsyth[14]则强调, 发展乡村旅游是把双刃剑, 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 也会导致进一步的贫富分化;在因环保意识增强而导致环境改善的同时, 也会因为高强度的利用土地而导致环境的破坏.
1.2.4 当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态度研究
Long等[15]研究发现, 在休闲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居民的态度有所不同, 初期居民大多对休闲农业的开发持赞成态度, 但当游客数量达到并超过当地最大社会承载力的时候, 当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就会下降.而Bendl[16]的研究则发现, 当地居民积极支持发展休闲农业, 不仅积极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而且乐意对外来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和帮助, 以便让游客有更好的农业体验.Weaver等[17]对澳大利亚某乡村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态度进行的分析发现, 一半保持理性的中立态度, 1/4积极支持, 另1/4持反对态度.
2 国内研究概况
2.1 发展概况
我国休闲农业最早兴起于台湾,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精致化发展成为大陆休闲农业借鉴的典范.大陆的休闲农业实践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阶段, 城市周边农民开始自发地利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与旅游活动相结合, 形成最初的农业观光、采摘品尝为特色的旅游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 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 形成以某一地域特色为主题的综合性较强的观光农业景区;进入21世纪, 休闲农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目前已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的态势.就地区分布而言, 东部沿海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早、较快.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深圳等大城市周围地区已成为休闲农业的发展重镇, 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2.2 研究现状及内容
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最早的主要是台湾学者.随着休闲农业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和发展, 大陆学者也开始了对这一新型农业产业形态的广泛研究, 研究内容集中在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特征类型、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国外及台湾地区发展经验的借鉴、旅游开发以及具体案例的规划设计等方面.
2.2.1 休闲农业概念研究
关于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戴美琪等[18]认为,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村生活、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前提, 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和求知为目的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张永贵[19]认为, 城郊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 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 以市民休闲增进其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活动.郭焕成等[20]则强调,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 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 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 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和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范水生等[21]认为,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 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 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 以休闲农场为载体, 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 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型态.张占耕[22]认为, 休闲农业是在无压力的条件下, 用身体、用理念、用心灵和用情感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活动方式, 其本质是人类用宽松的心态, 通过农业领略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休闲方式.毛帅[23]认为, 休闲农业是运用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 经过设计和规划管理, 为游人提供的充满农业特色的休闲活动.
国内学界对休闲农业还未形成统一定义, 但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位主要是从旅游业和农业两个角度, 充分体现了休闲农业的双重性, 并且始终围绕农业资源的基础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功能特性来研究界定.
2.2.2 休闲农业特征类型研究
郭焕成等[24-25]指出,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 具有生产、观赏、娱乐、参与、文化和市场等6个特征, 并按照区位和功能分别将休闲农业分为不同类型.张占耕[22]则认为休闲农业具有与自然的交融性和文化综合性的鲜明特点.范子文[26]根据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荷兰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 将休闲农业分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业公园等9种类型.袁定明[27]认为, 休闲农业规模较大的有农业公园、观光休闲农园、教育与科技农园、森林公园和民俗观光村等5类.因此休闲农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业的双重性和文化的综合性, 其特征类型主要是与农业相关的公园或农业产业园等.
2.2.3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对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在总结全国总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于地区性的休闲农业现状的研究.
2.2.3. 1 总体发展现状研究
关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地区分布, 部分学者观点一致, 认为休闲农业主要分布在大城市近郊[24,27-28].除了地域分布的特点, 学者们还从功能、管理、市场及产品类型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郭焕成等[28]认为, 我国休闲农业在功能上日益丰富, 经营管理上也从自发无序走向秩序规范发展.郭焕成等[24]还提出,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特点是农旅合一, 其次还会分布在特色农业地区.袁定明[27]的研究表明, 我国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旺盛, 发展潜力巨大, 产品类型多以资源依托型为主.
对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不同学者的观点有交叉重叠, 郭焕成等[28]将其归纳为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家乐、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回归自然旅游等7种模式.唐步龙[29]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连片开发、农家乐、农民与市民合作、产业带动、村镇旅游、休闲农场、科普教育模式和民俗风情旅游等8种最主要的模式.付华等[30]按照休闲农业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等3个模式.
2.2.3. 2 地区发展现状研究
对于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是归纳总结了不同地区的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产品类型和分布特征等.例如有学者分别研究总结了北京、上海、广东、成都和武汉等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类型、模式特点及圈层结构分布[31-35];石辉新[36]则观察到青岛市休闲农业景区 (点) 呈扇形放射性分布的特征.有少数学者的研究点在于发现本地区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点, 探索所研究地区的发展规律以便因地制宜地指导发展, 如赵翠侠[37]指出了合肥市作为中等城市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不同之处, 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王晶晶[38]发现, 自上个世纪90年代福建省建立台湾农业合作示范区后, 闽台两岸交流频繁, 台商投资增多, 使福建省休闲农业呈现加速发展、模式多样化和闽台农业合作活跃的特点.
2.2.4 休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研究
通过总结与分析部分学者的相关研究[20,27,29,39]发现,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 导致休闲农业开发布局不尽合理;二是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不能形成规模化发展;三是管理粗放, 且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致使低水平发展;四是品牌意识不强,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总的来说制约国内休闲农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的均衡问题, 经济方面主要是规划开发档次低、规模小, 经营管理不规范, 品牌创建单一, 缺乏创新;社会方面主要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土地流转较困难和社会融资渠道狭窄等;环境方面,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原有生态和人文环境被破坏, 二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人群的文化心理和消费习惯不同, 如果不能考虑休闲农业的地方化特色, 那么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2.2.5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研究
休闲农业在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发展较早, 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总结其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陆休闲农业下一阶段的发展与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启示.
王云才[40]通过对澳大利亚酒店业旅游和台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研究, 全面归纳总结了国际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在社区参与、合作组织和法规体系等领域的政策经验借鉴.魏会廷[41]研究了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休闲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詹玲等[42]的研究发现, 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得到了政府在政策扶持、行业协会指导、法律法规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 这些经验做法为我国现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在对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经验研究中, 部分学者认为, 当局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合理的规划布局、特色产品开发及创新经营管理是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最主要的成功经验[43-46].周琼等[47]还指出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特色化、生态化、合法化、健康化和数字化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耿红莉[48]从体验经济的角度认为多样的、高参与度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是我国台湾地区农业转型的核心经验.与台湾地区的经验相比, 国外发展休闲农业一个重要的经验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护和规范休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而我国台湾地区的重要经验则主要是在园区的科学规划设计和如何让游客充分参与农业体验活动方面.
2.2.6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包括前期规划、中后期运营和管理.郑辽吉[49]通过对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的开发研究, 提出应建立与实施由景观开发与旅游活动共同构建的发展战略.胡绿俊[50]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类, 并设计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体系进行开发定位、商业模式选择和发展模式选择.包乌兰托亚[51]通过总结各地区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开发经验, 提出了产业化开发的经营、布局和组织模式.郭一新[52]认为, 休闲农业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科学规划, 开发要富于特色, 重视科学管理.张广海等[53]提出了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应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带动、主导产业拉动和专业协会带动4种组织模式的创新路径.李志明[54]从体验营销的角度研究了休闲农业的营销策略.邹统钎[55]以北京蟹岛度假村为例, 总结了其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指出绿色与农游合一是休闲农业成功的关键.从上述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首先必须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其次才是根据政府导向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
2.2.7 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研究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对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旅游、营销、产业等规划, 对休闲农业的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整个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2.2.7. 1 休闲农业规划研究
杨帆[56]从规划的角度出发, 对宁波市胡陈乡的休闲农业的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 把农业产业轴、景观轴和文化轴3条轴线作为发展的方向, 对浙东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规划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庄丽丽[57]则深入研究了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理论, 在完善其理论内容的同时, 提出从休闲农业园区创新性、艺术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等4方面的评价指标.罗佩[58]完善了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 并归纳总结了七大适宜于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开发的旅游项目类型.文燕冬[59]指出, 观光农业规划选址实质是涵盖区位、资源和景观等3方面因素的规划决策.曾辉[60]通过对福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特征的综合分析, 提出发展对策建议.对于休闲农业的产业规划, 较多注重农业产业化、农业服务产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产业等方面的规划布局和项目开发, 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
2.2.7. 2 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范水生[61]认为, 休闲农业的景观生态设计最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设计, 并且需要把休闲农业景观生态作为一个整体, 运用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来规划.詹伟芳[62]借鉴美国土壤保护局的土地景观分类法, 构建休闲农业景观分类系统,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休闲农业景观中斑、廊、基的规划设计方法.刘砚璞等[63]从景观艺术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休闲农业景观的构成.张瀛予等[64]系统地讨论了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在观光农业景观的建筑设施、道路水系、农业生产、绿化种植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徐峰[65]提出, 休闲农业景观设计在方法上需要打破固定的程序, 兼顾自然属性的美和具体地点的社会意义.对于休闲农业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 较少从游客的角度提出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原理或方法.
2.2.7. 3 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
对于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研究, 主要是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内容集中在规划理论与方法和对规划的评价研究两方面.
刘海荣等[66]通过对青水源有机农业示范园区景观规划设计, 从功能分区、具体景区及景点规划和道路系统3个层面探讨了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张莉萌等[67]通过罗山县石山口休闲养生农业园的案例, 基于五感疗法理论, 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探讨了景观设计的要点.李晓颖[68]从景观、产业和游憩角度出发, 通过景观规划、产业规划和游憩规划的互相结合, 研究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徐姗[69]则突破观光农业园区的传统研究, 联系农业、乡村与城市发展, 构建“城市乡村园区”三位一体化发展的园区规划体系, 并从5个规划策略统筹了三者的协调发展.韩素芹[70]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 从游客使用的角度分析了休闲农业园区不同的活动空间与游客行为之间的关系, 以及游客对不同空间的使用偏好, 从而提出休闲农业园区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建议.陈楠[71]在分析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构成要素、特征与类型的基础上, 提出通过乡土景观与地域特色景观在空间上的序列构建及细部的控制等策略, 形成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的独特性.邓意[72]则从乡村景观吸引力的角度, 完善了休闲农业园的规划方法.
张毅川等[73]选择7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优劣解距离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AHP-TOPSIS) 建立了都市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方案评价模型.乔丽芳等[74]也以这些指标作为输入层, 以印象成绩作为输出层, 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 用来评价都市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方案.郭雨楠[75]则在景观三元论的基础上从美学、生态和功能等3个方面建立了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评价体系.章兵[76]通过分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属性, 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对其进行景观评价, 同时分析重要的影响因素, 进而以建立好的景观评价体系来指导已建或在建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建设.
总体来看, 大多数休闲农业规划研究均停留在对休闲农业案例的浅层分析, 对规划实际应用的作用不大, 并且在建设层面上很少对休闲农业从景观学、园林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理论的设计研究.
3 研究评述及展望
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 特别是除了与休闲农业联系紧密的农学、经济学、生态学外, 国外学者还会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行为学及园林设计学等学科角度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比之下, 国内学者的研究范围则主要集中于农业经济、农业生态、旅游管理和风景园林等学科领域, 并且学科交叉研究较少.
在研究内容上,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时间久, 因此国外的休闲农业研究历史较长, 数量大, 领域广, 目前笔者只进行了概念定义、影响及态度评价研究等方面的梳理, 但从整理的文献能发现国外休闲农业研究还包括与休闲农业联系密切的农业生态环境、参与休闲农业的主体, 游客及其利益相关群体、与休闲农业相关的长期性社会问题等研究.国内休闲农业研究起步晚, 但发展迅速, 对新生事物有着敏感的追踪, 研究与政府政策对接及时, 对政策解释评估、理论总结较多, 但对休闲农业未来发展趋势能起到预测或指导作用的理论超前研究较少, 缺乏理论、定量与个案相结合的深入研究, 且被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在研究方法上, 国外学者除了定性研究外, 更多的是运用数理模型、聚类分析、内容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 并且研究分析较深入, 研究结果的成果转化率较高.而国内普遍运用定性研究, 定量方法较少运用.
通过对近些年国内外休闲农业文献的梳理, 发现国内休闲农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未来的研究思路可能需要从两个层面进一步探讨, 首先从横向层面的休闲农业涉及到的诸多领域: (1) 休闲农业主体及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意识和态度等方面的探讨, 如休闲农业人才培养规范、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行为分析等; (2) “互联网+”时代休闲农业运营模式; (3) 基于体验价值和营销的休闲农业品牌、运作模式构建, 产品开发及市场定位研究; (4) 休闲农业中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 (5) 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体系构建; (6) 休闲农业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性研究等.其次纵向层面休闲农业地方性研究:如广东的休闲农业地方特色欠突出, 需要研究基于广东、岭南或珠三角的特色、特征的开发思路, 以广东文化为主题, 包括岭南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农业遗产和园林造景等;在农业园的具体案例上除了花卉型、水果型及蔬菜型, 要重点突出以桑基鱼塘和生态茶园为代表的广东特色休闲农业文化, 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全景式、系列性的广东休闲农业特色研究体系或领域.
上一主题: “三个导向”引领潍坊现代农业创新
下一主题: 莲藕与甲鱼(泥鳅、黑鱼)共生模式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