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打造“蔗-牛-菇-肥”循环产业链——蔗海间,牵着黄牛奔富路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01日    浏览次数:1044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    文章作者:

隆冬时节,只要不下雨,陈寿忠都会牵着黄牛在田间地头散步,一脸惬意,寻思要不要把牛卖了,换钱过个好年。“目测增重超过200公斤了,如果卖了5000元就到手了。”

 

  58岁的陈寿忠是宁明县北江乡法奎村理明屯的贫苦户,去年8月把5000元扶贫产业基金“抵押”在骆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领回一头黄牛散养,约定增重每公斤24元。闲时捡回蔗叶,再用米糠和剩粥等搅拌,当作饲料喂养。陈寿忠和老伴种了5亩甘蔗,这头牛就成了能走动的“银行”。公司负责疾病预防,并买了保险,他没有后顾之忧唯想把牛养好。“卖了这头,希望下次能养两头。”陈寿忠说。

 

  这种领养模式发端于邻近的板棍乡。目前,该乡肉牛存栏2773头,种植牧草2100亩,带动贫困户400户。

 

  不仅如此,该乡谋划“蔗-牛-菇-肥”循环产业链,养牛只是起点。

 

  为什么选择养牛,而且是黄牛?宁明县牛羊养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陆宪说,肉牛因为繁殖率低,生长周期长,价格坚挺,饲养数量根据订单而定;黄牛是当地传统饲养品种,有大量蔗叶作饲料。目前全县肉牛存栏26471头,农户自养过半。

 

  板棍乡上松村集体牛场存栏肉牛70多头,与养殖区一墙之隔的蘑菇房,以牛粪混合物培育茶树菇,已经多次采摘,并产生经济效应。在该牛场,闻不到异味。原来,黄牛排便后,在踏踩间,便被从蘑菇房清理出来的菇渣“中和”了。

 

  板棍乡林贴村肉牛生态养殖基地,占地30亩,栏舍1.2万平方米,牧草基地种植面积为700亩。因为有完善的雨污分离系统被评为自治区五星级生态示范场。

 

  目前,板棍社区正在投资4.2亿元建设几百亩的“蔗-牛-菇-肥”项目总部,蘑菇培育基地、有机肥加工厂的主体工程已完成。

 

  “我们将建成一个年产双孢菇500吨、草菇300吨、500万包香菇菌包和1500万包茶树菇菌包的规模化蘑菇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黄炽介绍,基地以废弃物制作蘑菇材料,运到各处养牛场给牛当“床垫”;产生的牛粪混合物经处理后,用于培育草菇、双孢菇、茶树菇等菌类;“耗尽养分”后的废弃杂质,则转到有机肥加工厂制成肥料,再“反哺”牧草、甘蔗、玉米等种植作物。该项目建成后,可为当地提供300个就业岗位。

 

  据板棍乡党委书记陈立明介绍,“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投资公司+贫困农户+村民合作社”的“三农一社”产业发展模式将为村民提供持续动力。“蔗-牛-菇-肥”项目是“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支撑点,贫困户从项目中领牛回去养殖,企业负责回购。企业同时以每吨200元回收牛粪,加工成蘑菇菌棒后再次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发给贫困户种养,公司回购新鲜菇,并回收菌棒加工成有机肥,有机肥再次给贫困户用于种植牧草、玉米、甘蔗,公司订单式收购青饲料加工成青储饲料后喂牛。

 

  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实现以牛为主导的全产业链,提高项目抗风险能力。受益于此,板棍乡贫困户去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除了散养,该县引进肉牛养殖规模企业14家,大大增强了扶贫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去年10月,该县启用肉牛养殖信息管理系统,利用GPS定位走可追溯农业路子,提高市场价格,确保农民脱贫后这个产业继续发挥农民增收的作用。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