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大的蔗糖生产省区,广西糖料蔗产量、食糖产量已连续10多年占全国总产量六成以上。受生产成本上升和国外低价糖冲击影响,广西糖业发展一度面临挑战。
经过几年卧薪尝胆,2016/2017年榨季广西产糖529.5万吨,食糖及食糖综合利用销售收入456亿元,糖企基本扭亏为盈。预计2017/2018年榨季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达1140万亩,糖料蔗入榨量达4800万吨以上,食糖产量580万吨左右,实现三连增。
我区糖料蔗产业何以实现连年增长,一年更比一年“甜”?
“我们从‘双高’基地建设、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建设、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综合农艺措施以及提高糖料蔗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精准发力,有效保障了糖业这个广西传统优势产业的家底。”自治区农业厅负责人介绍。
“双高”基地建设是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不断提升我区糖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全区上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治区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机局等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有关市县突出乡镇的地位和作用,简政放权,重心下移,打通“双高”基地建设“最后一公里”。
为了调动广大蔗农积极性,“双高”基地建设注重突出合作社主体地位。蔗农通过以并户联营为主的建设模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耕种、统一管理,实现“双高”基地建设利益最大化。目前在已完成的土地整治中,以合作社作为建设主体的占比达77.7%,全区面积万亩以上片区共12个。
经过四年努力,广西目前已建成326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耕作、新植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甘蔗亩产由4.5吨提高到7.22吨,糖分由12.5%提高至15.44%。
机械化程度低,是制约广西糖料蔗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区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印发了《广西推进“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等相关文件。以“双高”基地建设,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为抓手,推进机具研发供给工程,加快机具选型和成果转化。截至目前,推广具备开沟、施肥、覆膜等功能的甘蔗联合种植机达2000多台,年作业能力达100万亩以上。
农机农艺融合工程也在推进,机械化生产和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探索总结以制糖企业为龙头建设“双高”基地和农机服务组织,形成了蔗糖一体的“南糖模式”、以建设水肥一体综合考虑机械化的“思源模式”、以围绕高效机收为中心的“东亚现代农场模式”、以山区降低劳动生产力为主的“博东山区集运模式”等可复制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
2016年2017年榨季与上个榨季比较,全区甘蔗耕种收机械化率提高2.7个百分点,达到了46.1%。其中机耕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了98%;机种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了45%;机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了8%。
产业要高效,良种少不了。自治区农业厅联合自治区财政厅修订完善良繁基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加快基地建设验收意见和考核评定办法,组织良繁基地项目申报和评审等,加快推进良繁基地建设步伐。截至2017年9月底,全区共批准建设47个甘蔗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建设面积63637亩,约可提供良种25.5万吨,按每亩用种0.5吨计,可供蔗农大田种植50万亩以上。
得益于“双高”基地大力推行种植良种化,组织实施甘蔗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建设,大力繁育推广甘蔗优良新品种,全区糖料蔗种植品种结构得到了有效改良。2016年我区自育优良品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区面积3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推广综合农艺措施也在助推糖料蔗生产提质增效。目前我区大力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以及蔗地合理间(套)种等综合农艺措施。将推广的综合农艺措施列入年度绩效计划指标,利用绩效考评机制推广应用综合农艺措施;在主产市崇左和来宾分别举办了糖料蔗生产技术培训班,推广糖料蔗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积极组织和指导兴宾、武宣、大新、龙州等县(区)开展2017年糖料蔗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因地制宜探索一批绿色技术模式、打造一批绿色高效典型。
上一主题: 广西日报:探索三种产业扶贫方式
下一主题: 广西农垦去年生产总值544亿元 实现利润5亿多元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