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农业协作蓝图正在展开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9日    浏览次数:837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作者:

“一带一路”农业协作蓝图正在展开

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农产品进口总额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9%左右,出口占30%左右——

“一带一路”农业协作蓝图正在展开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传统农业往来早已发展为以科技、人才、商贸、基础设施等为重点的全方位农业大协作,一张“一带一路”农业协作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国际社会愈发需要增强互信、协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匮乏、人口不断增长等诸多挑战。为保障世界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意义重大。

  促进农业合作可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老百姓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老百姓对肉蛋奶以及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和优质的生态环境,粮食生产潜力巨大,市场合作空间广阔,农业技术需求强劲。随着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开展‘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农业要素有序流动、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以及农业发展经验交流共享,发挥相关各国的比较优势,挖掘农业发展的潜力,从而推动相关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吴孔明告诉记者。

  此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有助于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类规则,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施行,加快推动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

  2014年,涵盖多个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涉农企业的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系制度由原农业部牵头成立。2017年,原农业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为新时期农业“走出去”作出了顶层设计。2016年1月份,中国农科院成立了海外农业研究中心,设立了17个专业研究室和平台,把以往分散的农业对外合作科技、信息和人才资源集中起来,重点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业产业开展研究,提供农产品市场、贸易、投资、风险和科技等方面的专业分析评判,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贡锡锋介绍,目前农科院已有60多项农业技术走出国门,中国的种子、动物疫苗、农机和植保技术帮助“一带一路”国家提高了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

  农业科技“走出去”“引进来”

  吴孔明表示,构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农业合作长效发展机制,需要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使相关各国人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农业技术的输出,需要根据各国的文化特色、产业需求、技术现状以及政策可行性等实际情况整合优化,提高在当地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一带一路’上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提高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是这些国家共同的主题。”吴孔明如是说。

  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口粮之一。早在2008年,在中国政府和盖茨基金会资助下,中国农科院牵头实施了“绿色超级稻”项目。共有300多名来自育种、基因工程、栽培、植保等领域的科学家,历经10余年努力,在东南亚和非洲15个国家,通过基因测序、育种研究和栽培管理技术研发,实现了60多个“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超级稻”品种在亚非国家通过品种审定并推广。在菲律宾,超级稻品种比非超级稻品种每公顷平均增产约一吨,农民增收200多美元;在孟加拉,新推广的品种比当地当家品种平均增产30%,农民每公顷增收300多美元。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框架下,我国农业科技不仅实现了“走出去”,而且实现了“引进来”。贡锡锋认为,这二者同样重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生物多样性丰富,其生物遗传资源对丰富我国种质资源基因库,筛选特异、优质的种质有重要意义。

  以棉花为例,我国不是棉花原产地,野生或原始资源材料都是舶来品。但是,中亚和非洲是棉花最大的原分布地,品种资源丰富,种植条件优越。中国农科院通过与乌兹别克斯坦建立联合实验室,形成了全套栽培棉种质资源材料引进方案,在东非也开展了野生棉资源调查布局。

  重点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

  在中国农科院院内,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和科研人员,他们都在为我国或国际科研项目作出贡献。

  吴孔明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不断深化,对国际化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要培养一批懂外语、懂技术的高素质国内人才队伍,同时也要积极吸引国外人才“为我所用”,为今后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储备对华友好的高水平人才库,促进交流往来,实现互联互通。

  据贡锡锋介绍,近年来农科院依托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生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农业人才。2017年,累计超过100人走出国门开展留学和访问;吸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优质生源来华留学交流。目前,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395人,其中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留学生占到7成以上。

  此外,依托农业对外科技合作与人才培训基地,农科院打造了农业国际化的企业家、科技专家、政策咨询、行政管理、外交官等5支队伍;依托商务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委及国际组织的涉外培训项目,每年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100多个国家培训近3000人,涉及技术工程、作物育种、生物防治、果蔬栽培、跨境疫病、农机装备和沼气技术等领域。

  在科技合作方面,中国农科院已在全球11个区域,38个重点国家和25个涉农国际组织分步推进国际合作布局工作,积极打造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海外农业科技联合实验室。仅去年一年就新建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印尼禽病控制联合实验室、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棉花联合实验室、中国—巴基斯坦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平台等2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