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一项农技带来的连锁效应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8日    浏览次数:1182    文章来源:桂林日报    文章作者:

[广西] 一项农技带来的连锁效应


  阳朔百里新村,使用“三避”技术的金桔种植园,宛如被皑皑白雪覆盖。
  近年来,阳朔金桔的发展持续看好,市场销售价格稳步提升。以阳朔县的白沙、金宝等乡镇为中心,形成了广西乃至全国的金桔种植基地,高品质的金桔畅销国内外。
  日前,记者到桂北农村走访发现,阳朔金桔种植所采用的“三避”技术,深深影响和改变了桂北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应用到了农业种植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三避”技术保障了金桔的高品质,使阳朔金桔广有口碑,反过来也让阳朔在金桔种植方面赢得了话语权,《金桔》国家标准就是由阳朔县人民政府提出并牵头组织制定的,已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一项科学的农业技术可以带来这么一连串的良性反应,令人感慨,启人深思。
  桂北复杂多变的气候,使得在金桔种植中催生了“三避”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三避”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可以说对近年来桂北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今天,无论是被誉为“南方吐鲁番”的兴安葡萄,还是资源的西红柿,抑或是近年来种植面积快速扩张的砂糖桔,都广泛应用了“三避”技术。
  特别是每到农历春节前后,正是砂糖桔、金桔的收获季节,徜徉在桂北山区,连片的桔园上覆盖着白膜,如同皑皑白雪一样覆盖着山头,白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
  而这项“三避”技术,最早是阳朔人在种植金桔的时候发明的。
  日前,在阳朔县百里新村金桔种植的核心区白沙镇古板村,村民李开国给记者讲起了“三避”技术发明应用的前前后后。
  阳朔金桔种植有140多年的历史,可之前金桔始终没有让当地群众富起来,因为种出的金桔青黄酸涩,产量也低,卖不出钱,至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种植面积还不足1万亩。
  也就是在这时,随着农业部门对金桔品种的培育革新,金桔的品质越来越好。
  然而,桂北冬季多雨,寒气重,气候多变。受制于天气及自然环境,每到这时,金桔就会被冻坏、烂掉,即便是丰产之年,也没有办法丰收。这很让果农们发愁。
  后来,古板村的一些农民尝试着把塑料薄膜盖在金桔树上,给果树避雨遮风挡寒,没料想到效果很好。
  李开国说,用“三避”技术精心呵护金桔,换来的是“金桔傲立枝头”。以前金桔一般在霜降前后采摘,而采用了“三避”技术后,采摘期可延长到第二年的清明前后,使金桔成熟后在树上保鲜四至五个月。到四五月份全国各地基本上没有金桔之时再上市,金桔价格大幅提升。外地老板也称“错峰上市”的金桔很受市场青睐,卖得很火!这样,塑料薄膜的投入并不大,却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收入。2000年,阳朔县金桔的市场价格为每公斤1至4元,而2012年以来达到了每公斤6至18元。
  用塑料薄膜覆盖金桔的良好效益,大伙看得见,农业部门也及时对这项技术进行了科学的改进,使之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和应用。
  1999年,阳朔县启动实施了以金桔盖膜避晒避雨避寒“三避”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金桔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并取得了成功。自2000年全县推广“三避”技术以来,金桔种植面积、产量和质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2011年该县金桔总面积10.8万亩,总产量12.6万吨,总产值10.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约10倍、18倍、46倍。
  到2018年,阳朔县的金桔种植面积超过了18.8万亩。目前,阳朔县金桔的产量和品质在全国四大金桔主要产区跃升前列,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殊荣。
  “三避”技术在桂林农业史上书写了“一张薄膜解千愁”的神话,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三避”技术的发明应用,使阳朔实现了金桔种植面积、产量、品质、价格、抗灾能力“五个大增”,在桂林农业史上书写了“一张薄膜解千愁”、“一颗金桔改变命运”的神话。
  阳朔金桔“三避”技术的超强抗灾能力,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评价,得到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名声大噪,阳朔也获得广西“柑桔避雨避寒技术推广第一县”美誉。
  “三避”技术被专家誉为广西农业部门自主创新的农业防灾减灾栽培技术。近年来,这一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到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及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产中,为实现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兴安县,2000年前后,在大力发展葡萄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夏秋多雨,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当地农业部门借鉴金桔种植的经验,采用“三避”技术,使葡萄种植得到了迅速发展,兴安得以被称为“南方吐鲁番”。而灵川大圩因为毗邻桂林市区,前些年在产业转型中,在冬季发展草莓种植,采用“三避”技术保温,如今大圩的草莓种植已经成为灵川的一张名片。近年来,资源县车田苗族乡的西红柿种植也遭遇瓶颈,从2017年开始,当地政府动员农民采用“三避”技术,从而实现了西红柿种植的产业升级。
  “三避”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农业种植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三避”技术是经过广西农业部门多年实践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且成效显著的集成技术,是国内农业技术推广成功的典范。
  “三避”技术极大提升阳朔金桔品质,促成“国标”在阳朔诞生
  2017年1月11日,“金桔国家标准”实施信息发布会在阳朔县百里新村的核心地带——— 白沙镇蕉芭林村委坪岭村举行,会上宣布该标准将从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薄薄的不到10页纸,规范了整个金桔产业。那么,金桔“国标”到底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一项水果的国家标准,由一个县提出并牵头制定,在曾任阳朔县农业局副局长肖恩 的记忆里,这不要说在桂林,就是在整个广西都是极为罕见的。
  肖恩 生于1965年,他的家乡白沙镇蕉芭林村如今是金桔核心示范种植区,他1987年从广西农学院毕业后回到阳朔县农业局工作,几乎跟金桔打了一辈子交道。
  日前,在阳朔县农业局,肖恩 给记者讲起了金桔“国标”制定的背景。
  据了解,目前白沙镇连片种植的金桔面积超过8.5万亩,整个阳朔县种植的金桔面积达到了18.8万亩,主要分布在白沙、阳朔、金宝、葡萄、兴坪等乡镇。丰产期的金桔亩产能达到3000公斤。阳朔县的金桔可以称得上全国连片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品质最好。特别是在阳朔县东北部山区,沿着金桔种植带打造的百里新村,将从前的山旮旯变成了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从阳朔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来看,全国的金桔种植面积达到44.9万亩,其中江西遂川县有8万亩,湖南浏阳县有3万亩,福建尤溪县有3.8万亩,毗邻桂林的柳州融安县如今也达到11.5万亩。
  各地出产的金桔品质有差异。特别是前两年,一些农户为了赶着上市抢占市场,对金桔催熟,给金桔打膨大剂,一些外地的金桔也运到阳朔,打着阳朔金桔的品牌销售。这些都对阳朔金桔的品牌造成了影响,形成了一定冲击。
  “可以说,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促使我们尽快制定金桔的国家标准。有了标准,就有了规范,就有‘标’可依。种植户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去规范种植。同时,标准如果是由我们主导制定出来的,那就充分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实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金桔的话语权也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参与金桔“国标”制定的阳朔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梁文强说。
  “广西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阳朔金桔》,是2009年颁布实施的。在此之前,2005、2008年,阳朔金桔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全国第五批、第六批标准化示范项目并通过验收;2006年,阳朔金桔还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梁文强说。
  在梁文强看来,金桔作为小品种的水果,阳朔的种植面积这么大,面对彼时的形势,必须实行标准化战略,完善和规范阳朔金桔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管理及其标准,促进金桔优良品种的选育,优化整形修剪及土肥水管理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和采后储运技术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最终促进金桔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2013年,阳朔县政府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制定金桔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请求。
  在国家、自治区及阳朔县、融安县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在广西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阳朔金桔》的基础上,金桔“国标”“出笼”。
  金桔“国标”规定了金桔的基本要求、等级要求、安全卫生要求等等。标准将金桔鲜果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5个等级,对各等级的金桔鲜果还作出了感官、大小规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要求。
  金桔“国标”的出台,促进了以蕉芭林村为中心的金桔核心示范区的发展,这里特殊的土壤、气候,使得种植的金桔没有一丝酸味,即便是跟相邻的金宝、葡萄等乡镇相比,每公斤售价都要高出2至4元。
  2012年,阳朔县编纂的《阳朔金桔: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一书中记载的图片资料显示,阳朔县在2001年冬,首次试验金桔树冠盖膜留树保鲜技术。2002年大面积推广这种技术,开创了阳朔金桔生产迈向高端化的路子。
  2015年,经过近5年的努力,由广西特色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桂金柑1号金桔新品种,单个金桔平均重量超过50克。如今一株苗售价达到15元(普通金桔苗3元)。
  “悠久的种植历史,独特的气候土壤技术条件,以‘三避’技术为代表的农业技术支撑,加上《金桔》国标的出台,更好地促进了金桔产业的发展。‘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技术支撑’,使得桂林阳朔金桔这块品牌被擦得更亮。”梁文强说。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