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深深扎根于人民,依靠群众支持,凝聚群众智慧,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发扬这一好传统、好作风,必将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
感悟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
记者: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郝永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革命战争年代,李大钊、方志敏、赵一曼等无数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抛洒热血。据1945年党的七大时的初步统计: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时期,在战场上牺牲了76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32万多人,占将近一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为人民谋解放谋发展谋幸福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它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揭示了人民为什么是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历史发展的主人,为人民探求自身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最终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奋斗方向。它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历史进步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跨越国度、跨越时代地植根人民之中,始终占据道义制高点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就在于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先进分子才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探索中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与任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人民的选择。
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
记者:学史崇德,“德”的涵义很广。您能从群众工作角度解释一下“德”指的是什么吗?
郝永平:就是崇尚为民造福的公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始终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造福于民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人必须崇尚的基本公德。
记者: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为民造福,党员干部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郝永平:为民造福,必须不怕牺牲。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巨大牺牲。比如,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贺龙元帅宗亲牺牲2000多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全国仅有据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近代以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像我们党这样,能为了人民的利益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才赢得了人民的强有力支持。
为民造福,必须不怕吃苦。《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回望来时路,我们党取得一切伟大成就,无不是苦干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福建东山的人民群众自发形成了一个习俗,每逢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都会“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他们带着朴素的感情缅怀带领他们艰苦奋斗、战胜贫困、过上好日子的谷文昌。谷文昌是千百万为造福人民不怕苦、能吃苦的共产党人的缩影,展示了共产党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勇于吃苦、带头吃苦的壮阔胸怀和崇高品德。前进道路上,还会有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要闯,有新的“雪山”“草地”要跨越,我们更要大力发扬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为民造福,必须不怕吃亏。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们党展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大决战,数百万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奔向边远的贫困地区,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如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等。
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尽心竭力
记者:学习党史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党员干部怎样有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动力和智慧经验?
郝永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今天学史力行就是要坚守人民情怀,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尽心竭力,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一是从思想观念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二是践行群众路线,既注重在网络和现实空间中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智慧与力量,又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标准。三是从政策安排上切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又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中,多做便民利民惠民为民的实事与好事。四是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心竭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物质文明方面的需要,解决好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政治文明方面的需要,解决好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精神文明方面的需要。
记者:请您结合党史谈一谈,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哪些要求?
郝永平: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党的百年历程,既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镌刻着人民对党的支持和依赖。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于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共识、稳定了预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对美好生活增添了真切憧憬,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共产党人的自我追求和永恒主题。
历史证明,我们之所以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阔步向前,正是因为许多优秀共产党人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勇于吃亏,不计得失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才创造出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必将使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更加坚实。
上一主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意蕴
下一主题: 反腐败没有选择,必须知难而进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