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大多是指农户或其他生产商养殖、种植的,不做任何加工处理或只进行简易加工后,流入市场,但由于农产品多数具有时效,所以为了保证其特征以及食用安全,在运输环节需要进行冷藏、冷冻保存,因此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的及时性和物流冷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1
生鲜农产品的特点
01、时效性高
在市场交易流通中,多数产品都具有时效性,时效性影响了产品的价值。在农产品中,时效性更为直观明显,因为多数农产品会因为温度、湿度等一些外部因素,导致其变质腐烂,进而影响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自身的营养物质也会发生质变。
02、难以实现生产标准化
生鲜农产品因受气候、土壤、水、温度、时间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故不能标准化生产。
03、季节性特征十分明显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鲜农产品种类繁杂多变,不同地质环境培育出的农产品也千差万别。在不考虑外部因素对农产品的生长影响外,农产品自身生长周期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农产品的季节性特征十分明显。例如在北方农产品成熟时节,冷链物流的刚需会增大,南方受季节影响冷链物流刚需则更大。
02
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
对生鲜农产品企业来说,其主要位于供应链的中上游,即生产者,在其上游通常还会有提供果蔬种子、种猪等供应商。
其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的种植或养殖,然后将初级生鲜农产品直接(分销商)或经过简单加工后(加工企业)销售给批发商或零售企业,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在这一传递过程中,离不开物流企业的协作。生鲜农产品企业的供应链由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加工企业、运输企业、批发企业、零售商构成有机组合。
03
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的模式
一般来说,我国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常见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四种:
01、批发市场主导模式
在批发市场主导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链条上的主体自上而下分别为生鲜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售商、消费者。
其中生鲜农产品的产地和销地的批发市场,在我国大多由大型公司进行垄断,它们负责将分散生产的生鲜农产品和分散的消费者需求联系起来,属于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该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并未照顾到农户的利益。
02、农业合作社主导模式
在农业合作社主导模式下,专业合作社处于核心地位,集中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饲料等生产原料和资源,同时对农户在种植或养殖技术上进行指导和培训,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最后集中完成生鲜农产品的销售。
农业合作社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具有两点优势,①是将分散的农户组织集中起来,产生规模效益,②是农户自主自愿加入专业合作社,能够更好地站在生产者的角度考虑利益问题。
同时由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较少,对供应链的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较少,这种模式下通常不能够解决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03、生产加工企业主导模式
在生产加工企业主导模式下,生鲜农产品并不直接进入市场流通,而是进一步深加工,以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如果蔬经过烘干处理能变成果干、蜜饯,从而使得生鲜农产品也能长久保存。
但是同样也存在局限性,一是对生鲜农产品的种类、质量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有很多初级生鲜农产品并不能达到要求。二是经过深加工的生鲜农产品,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市场容量也随之减少,可能存在市场难以消化产量巨大的深加工生鲜农产品等问题。
04、“农超对接”模式
在“农超对接”模式中生产合作组织和农业合作社,起到关键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首先,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品需求企业,或经销商签订供货协议;然后成立生产合作组织,负责集中地域上分散的中小农户生产的生鲜农产品,然后集中供货大型商家,或者由生产合作组织负责与农产品需求商对接,中小农户直接向商家进行供货。
这种供应链模式实现了产地到超市的源头直接供货,省去了繁琐的中间环节,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销售商家引进生鲜农产品新鲜、优质的产品质量。
同时,在“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中,由于销售端需求变得集中,因而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相应的物流运输环节得以精简。
“农超对接”模式不仅减少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较多的环节、加速了整个链条上信息的流动、有效地保障了中小农户和消费者的实际利益;同时,农产品食品安全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从而成为中小农业企业和销售商青睐的一种模式。
04
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01、基础设施不足、需求与供给呈现区域不对称
远距离运输需要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国内在冷库及冷藏车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导致生鲜农产品运输半径小(一般为1-20公里),本地化消费占多数,而在需求比较旺盛的区域,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产品价格较高,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损耗,供给与需求存在失衡。
02、生产端产品质量缺乏标准、产品安全难以有效控制
“小规模生产式”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决定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采购的分散化导致报税比较困难,上游难以形成企业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分散化的供应链体系难以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而在前端的损耗控制以及产品结构上不稳定性较高,导致整体产品的新鲜度以及损耗率难以有效保证。
03、流通环节多,流通链条广,产品损耗大
国内生鲜农产品整体损耗率水平较高,相较于欧美日等成熟国家60%以上的产品保鲜化比率,整体水平提升空间大。
04、产品同质化严重,终端毛利率低
生鲜业务毛利率普遍偏低,大多在20%以下,其主要原因为:①生鲜作为农产品,加价空间有限;②生鲜农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同渠道之间主要依靠价格竞争,难以维持高毛利水平;③超市将生鲜农产品作为聚客流量入口,会主动控制毛利率,保持价格竞争力。由于生鲜农产品毛利率低,也不利于生鲜产品的品牌建设,同质化严重。
05、流量成本非常高
各地都有互联网操盘的推送的公司,在每个县市都建了冷链物流基地,但核心问题是,流量成本非常高,每个县域做农产品顶多是把页面做出来之后放到淘宝上,放到京东的旗舰店上,但是在这种海量商品沉淀的地域,流量几乎没有。
05
国外生鲜供应链ToB市场对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启示
纵观美国生鲜电商的发展史,生鲜TO C领域,美国市场并没有比中国市场有更有突破性。反观生鲜TO B领域,美国的餐饮供应链体系完整、专业化程度高,呈现了显著的龙头集中趋势,是中国生鲜TO B领域可以参考的对标市场。
美国生鲜B2B的成功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标准化,其中包括上游农业的机械自动化和下游餐饮企业的规模化。以上游农产品源头来看,美国的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种植地较为集中,单个农场的生产规模大。
规模化的农业产品对于生鲜B2B企业而言,可以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智能化的生鲜B2B还可以整合下游需求,以销定产,指导上游农业生产周期和规模,减少滞销风险。因此,农产品的产地、品类标准化能够大幅促进智能生鲜B2B的发展。
06
生鲜供应链新模式探索
01、B2B渠道压缩
B2B渠道压缩主要参与者是来自流通环节的经销商,他们通过整合上游的生产商、品牌商与下游的零售渠道,将流通渠道缩短,提升利润空间。
这种模式单纯的整合了经销商体系,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渠道整合,匹配上游与下游的需求,由于不参与到产地环节,对产品的把控度不强。因此,唯有做好产品周转速度(物流效率,信息流,资金流整合),提高产品性价比,减少产品的损耗率才能提升利润空间。
02、自采直营
随着终端零售商渠道的增多,企业对上游日趋强势,部分零售企业不满足零售渠道的利润,向上进行延伸,在生鲜领域的表现为:①进入到产地通过买手取代过去农贸经纪人的角色;②和产地合作发布自有生鲜品牌。
自采直营比B2B渠道压缩更进一步,深入到产地和零售终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更高效的处理上游供应和下游需求,但是由于下游直面零售业态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关键在于提高零售端的规模,增强品牌调性,增加坪效,当然对自营的物流体系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03、前置仓+即时物流
外卖平台的兴起,让O2O变得寻常。在生鲜领域,通过前置仓代替门店也因为即时配送的成熟变得可能。
这种模式在自采直营的基础上利用了移动支付的普及,节省了下游零售端的业态租金,取而代之的是即时配送的到家服务。由于考虑到消费者对于生鲜品质的忧虑,一般而言,这种商业模式会和产地合作,打造生鲜品牌,增强产品品控,提升产品溢价空间。
上一主题: 如何打造好“农业+”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下一主题: 广西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思考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5005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