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山乡,澎湃绿色发展新动能 ——广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和美乡村实践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5日    浏览次数:70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文章作者:

广西,是中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这里是红色热土,也是资源绿地,生态质量指数位居全国第二,水果产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桂西北山水秀美,北部湾向海图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赴广西考察,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广西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

2013年起,广西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乡村风貌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今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千万工程赋能之下,广西万千村寨如何不断美丽升级?当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开,各类要素、各方主体如何有序联动、有效转化?顶着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八桂大地上的农民如何朝着现代化生活迈进?记者日前踏访贵港、北海、梧州等地,在难得的冲积平原、濒海的北部湾中心、起伏的丘陵山地间,探寻广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多彩实践。

 

青绿存量如何实现价值转化?

沿蜿蜒山路前行,雾浓林密,路旁茶园景致时隐时现,这里是六堡茶的发源地——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

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中,来自苍梧县山坪村的祝雪兰代表在发言时,谈起茶产业给自己所在的边远瑶寨带来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听后叮嘱:茶产业大有前途。下一步,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300多年前,一片茶叶经由经贸水路茶船古道,穿过桂东重峦叠嶂的封锁,远销海外;如今,这片叶子穿越百年,历经几代人传承创新,六堡茶的资源底蕴生机焕发,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也带动这方水土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黑石山茶文旅体验综合体的茶厂车间内,特殊定制的全自动化生产线运转有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设备完美结合。热风杀青机、冷却回潮机、动态解块烘干机等关键设备的机器换人,解决了人手不足、标准难把控的双重难题,产量与品质大大提升。随台阶上至半山腰,在综合体的观景台临风俯瞰,群山环绕间,茶园风光尽收眼底,三条高山茶园精品游线路穿插山间,民宿组团星罗棋布,令人感受到文旅综合体的别样风情。

据介绍,2024年广西文旅大会选址梧州,六堡茶产业随之迎来新的发展小高潮,六堡古镇、黑石山茶文旅综合体、摩天岭六堡茶海等茶文旅项目综合联动,聚点成片,茶旅+民宿+康养+研学的业态雏形已显,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清晰。

产业业态的升级也带动了茶文化传播场景的更新,更多现代元素的进入让乡村更具可塑性和潮流感。走进石濡菲劳模创新工作室,展架上的各色濡菲六堡茶产品琳琅满目、包装新颖;步入后院,茶室、仓储、培训教室、直播基地等设施一应俱全。母亲韦洁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茶三代石濡菲从小在传统制茶文化中耳濡目染。实现六堡茶产业振兴,这个年轻人有自己的创新思考,也有实打实的做法——线上直播带货,开发六堡茶茶点、面膜等周边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编写教材,开班培训,合作种植,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开展六堡茶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非遗文化破圈传播。

苍梧县委常委、副县长蒙陆斌感叹:有种植优势,有技艺传承,有产业托底,六堡人民勤动手、愿下力,一片片叶子成就了致富梦,一座座山成了共富山截至目前,六堡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共有茶叶专业合作社496家,覆盖脱贫村176个。六堡茶核心区内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所在县平均水平39%,产业强农富农惠农效果进一步凸显。

六堡茶仅是桂字号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缩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累计创建18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8个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3年全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739个,总面积1658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总产值超过500亿元,绿色生态赋能农业发展作用持续增强,广西好嘢桂字号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

 

广袤山乡如何形神兼备?

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廉北村蒋屋村,两面环江,亲水休闲长廊沿江而设,未及走近,便闻潺潺水声。如今景致不输城市公园的千米绿水公园,过去因河段狭窄堵塞、岸线崩塌冲刷,烂泥塘、泥巴路一度是蒋屋村村民心头的老大难2020年,合浦县入选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推进河湖治理,蒋屋村的老大难得以改造升级,成为集防洪排涝、农业灌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多面体

环村的水系美了,村容村貌也没落下。通过道路硬化、畜类养殖点集中转移、三清三拆等工作,曾经垃圾多、污水多、猪牛粪便多的三多村摇身一变,连续6年获评自治区级卫生村。

江边美了,咱村里环境也不能差!头戴竹斗笠,身穿花衬衫,70岁的花培娟说着话,手上的扫把却没停工:村里妇女自发成立环保妈妈服务队,我头一个踊跃参加!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承载大家欢歌笑语的文化广场、展现村民和美生活的家风文化长廊,都是这支服务队的出勤地点。邻里纠纷、文化宣传、知识普及、家长学校等各项活动,也不乏她们的身影。

公共环境的长效维护,和谐友善的乡邻氛围,离不开村民主体意识和理念认同的提升。廉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琨感触颇深,干干净净的村容村貌,把村民们共建家园的那股劲儿也给鼓起来了。

在村民眼中,和美乡村应该具备什么特质?除了健全的功能设施,有需求能解决,遇矛盾得化解,是村民衡量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指标。

高龄补贴如何领取”“村球场路灯不亮”“路边落叶较多”……贵港市覃塘区姚山村林村屯党群中心内一张电子大屏上,工作人员登录覃塘区数智乡村云平台后台,在问题标题、类型、落实单位、处理状态等条目分类下,村民由手机小程序传至平台的大小需求一目了然。以数智善治,林村屯将村两委村务治理的服务台搬到了线上,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动性也空前高涨。工作人员介绍,上线一年来,注册人数已达31.4万人,工单发起量达到2.46万起,涵盖矛盾纠纷、环境卫生、治安问题等,回复率超99%

在广西,像这样的数智大脑正遍地开花。在4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基础上,广西又遴选了灵山、天峨等10个县(市、区)作为自治区数字乡村试点,实现数字乡村试点在全区14个设区市全覆盖,11613个行政村实施数字化治理,3个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广西倡导移风易俗最趁手的载体。贵港市港北区港城街道樟村,古樟树群、蓝衣壮族是这个岭西小村庄最质朴的底色。村道路边、建筑外墙,与民族元素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等标语和宣传画营造出浓浓的乡村文化氛围。樟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健告诉记者,樟村将倡导健康文明风尚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组织开展情聚广西三月三各族群众话清廉”“重阳敬老节等各种活动,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了、路通了、景美了,硬件条件不断升级,生产生活环境持续优化,在乡村完成塑形后,如何进一步实现形神皆备、内外兼修?乡村外在风貌与内在肌理如何风华并茂、相辅相成?提升主体意识,巧用数智大脑,借力民族文化,广西农民让和美二字真正落脚乡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内生动力如何充分释放?

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山边村,这个坐落于龟山脚下的全国文明村,村如其名,一步一景,以草坪屯为核心的山边旅游区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当年留不住人的空心村,沉寂的乡村资源在村民有意识地改造中焕发新生机——一段废旧的影壁墙,因自带故事感,在村容村貌改造中被村民自觉保留,成为独特景致;一幢颇有岁月感的红顶砖房,艾香四溢、细烟袅袅,看准了港南区特色艾草产业,村民邓银桂返乡创业开起艾灸体验馆;一棵根干盘曲的老槐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发,已看不出这里原是杂草丛生的废弃院落……

在贵港市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行动的感召下,山边村走出去的党员干部主动返乡帮扶,积极为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矛盾协调、力量组织出谋划策。往日的闲置农房由此盘活,变成村民们自发捐献旧物件而成立的民族团结展示馆,浓缩地方历史的国防教育展陈馆,由扎根山边村的艺术家开设的文化艺术创作坊……当朴素的乡野环境结合浓郁的乡土风情,村庄对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底,山边村接待游客已超过3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较2021年增长了3倍,5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山边村能捧上文旅饭碗,正是因为把村庄的差异化发展交给了村民自发探索,让他们不仅是受益人,更成为建设者贵港市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玉娟如此总结这个网红村流量密码

距离市区仅10余公里,地处三区(县)交汇地带,北海市海城区曾经唯一的贫困村赤西村,探索出另一条发展之道。

今年暑期,迎来又送走一批批前来研学的小客人,赤西村的农耕学堂格外热闹,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得不亦乐乎。近两年,依托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形态、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底蕴和优越便捷的地理优势,海城区投入资金2200万元,活用闲置民宅、村委会旧办公用房,建设赤西研学基地。有了农事旧物展览馆、农业科普体验基地、研学工坊、农家食堂等场所的赤西村,成为周边学校研学的首选

让学生当一回农民,让农民成为老师。村民与村里的研学基地合作开发了种蔬菜、拔花生、掰苞谷、插稻谷等时节性农耕体验项目。基地还开辟了传统木柴烤炉区,游客可以在此提前预定赤西村土生土产的农家走地鸡、玉米红薯等食材,全部由村民供应,格外受欢迎。赤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志东告诉记者,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是为了有效性,引入外部运营公司是为了专业度,鼓励本村村民参与其中是为了认同感,多方发力共同成就了赤西村的红火日子。2023年以来,基地共接待研学及团建等各类活动人群6.56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26.7万元。

盘点北海市银海区宁海村的致富经,种地仍然是村民增收的钱袋子。从人均收入2400元到人均收入过万元,村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至关重要。

靠近城市主干道向海大道,距离福成机场4公里,如今看来优越的交通区位,却一度制约了这个内陆村的发展。过去村里人都羡慕靠海的村子,搞鱼虾养殖一年挣个十万八万不成问题。宁海村驻村第一书记陆宇哲说,如今大棚种植让村民们直起了腰杆子。一年下来,一半时间卖青椒,一半时间卖哈密瓜,村民们积极投身大棚产业,八一、平新两个自然村还因此结成小型产业链,一个主种,一个主收,各司其职,运转有序。宁海村逐步建成约4000亩的现代果树产业示范区,并凭借自主培育的哈密瓜北甜1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意愿,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凸显乡村内涵底蕴,村庄才会是人的村庄,乡村才会更像乡村,才会在随形就势、因势利导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黄智宇认为。

当绿色生态、特色产业、美丽村庄、文明生活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中有机融合,八桂大地上无数乡村进一步擦亮了生态底色,扮美了村庄颜值,提振了农民精神气,强化了乡村价值。自治区副主席许显辉表示,未来的广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广泛发动群众,强化考核激励,以生态优势为坚实立足点,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必将有更多村庄成为绿色生态富民的美好家园。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