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方位立体化打赢扶贫攻坚战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7日    浏览次数:1522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或揣着现金,或扛着一头猪,或牵着一只羊,或拎着衣物到贫困村扶贫去……这是前些年很多地方扶贫的一个缩影。“几个月后,再到村里看,钱花完了,猪和羊也不见了,那些衣物被拿到小卖部当掉换酒喝了。”一位从事多年扶贫工作的干部回忆。

简单地“输血”容易流于形式。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全方位、立体化帮扶,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能力。

进入扶贫新阶段,我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积极推动政策、产业、移民、教育和金融等扶贫。

上下联动,形成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近年来,党委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自治区扶贫办负责人坦言。

 2012年年初,我区组织制定《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相关28个配套文件也陆续出台。2014年,全区召开高规格的扶贫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大会。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全区经济工作、农村工作等重要会议上多次讲扶贫、作部署,并就扶贫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还多次到河池、百色等地调研,研究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我区还出台《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县委书记、县长,乡镇书记、乡镇长是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最近又制定配套文件,对33个国定贫困县和片区县实行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考核机制。

自治区、市、县三级共落实定点扶贫的帮扶单位7677个,所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县都有3个以上区直或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选派3000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3万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加大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从2000年边境地区八县大会战,到2003年连续对4个连片特困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再到2008年边境地区0-3公里、3-20公里大会战,以及确定4060个贫困村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分期分批整村推进。期间,我区新建、改建、扩建通贫困村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屯)道路6万多公里,通公路率由原来的14%提高到85.6%……

即便如此,目前我区仍有3.7万多个自然村(屯)未通路,707个自然村(屯)尚未通电,12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未解决,90万贫困人口居住在危房……据初步测算,要改变这种状况,今后5年需投入近1000亿元!

优化结构,夯实扶贫产业根基 

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崇村龙古屯,连片种植200亩山葡萄。绿色的葡萄苗,已经爬到水泥柱之间的铁架上。这是由村里的山葡萄专业合作社牵头,116个贫困农户以每户获得的4500元扶贫款入股建起来的。“有产业做基础,我们对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是充满信心的。”当地干部说。

田东县南北两翼山区共有30多万亩竹子,由一家纸业公司扶持贫困农户种植。目前覆盖139个行政村,带动了4980户农户。

从都安到凤山,再从凌云到田东、田阳,记者发现,培植有人才、信息、资金等优势的扶贫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能有效帮助贫困户就业和脱贫致富。

自治区扶贫办透露,我区调整优化扶贫资金投向结构,加大产业扶贫投入,抓好示范推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县增加到50个,投入1.45亿元支持特色种植业覆盖贫困村397个,惠及贫困户4.25万户16.13万人。同时投入扶贫培训资金1.52亿元,完成短期技能培训5016人,农民实用技术短期技能培训超过10万人次。

按照自治区领导要求,我区继续围绕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金融扶贫要紧紧围绕产业扶贫开展,通过开展金融扶贫“百千万工程”、全面开展扶贫小额贷款风险奖补等工作,解决贫困农户缺乏发展资金问题。

基层扶贫干部反映,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应该注重引进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这样方能回避如产品卖难或被压价等风险。有的产业周期长,加上自然、市场不可预测因素,还应考虑引导农民发展短期见效的种养项目,实现持续增收。

生态移民,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 

都安的九香瑶族新村坐落在水(任)南(宁)二级公路旁,60栋黑白蓝相间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整齐排列在大山之间。

4年前,305名群众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旮旯里搬来。村支书蒙明华告诉记者,搬出来后,政府给予每户3万元补贴建房。要求坡度在25度以下的种植玉米;25度以上则不再种植农作物,主要种植核桃、瑶药山豆根、金银花等经济作物。同时,按照“人下山,树上山,羊入圈,草进地,药盖石,水蓄柜,土保住,民致富”的思路,大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两年多来,全村共完成退耕还林315亩,种植牧草、核桃和金银花1000多亩。“村民比搬出来之前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蒙明华自家也建起一栋三层半新楼房,儿子还买了小汽车。

都安通过市场化运作,依托乡镇集镇建设的搬迁模式,实现了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在凌云,记者看到下甲镇平怀村270多户人家从山上搬迁山下,当地政府扶持他们种桑养蚕。去年这个村人均纯收入6500元,今年预计达到8000元。“不搬出来,吃穿都是问题,山上的树砍得差不多了,地上也不长草了,沟里很多年听不到水流声了。”村民对记者说。

扶贫生态移民的一个目标是“搬得出,住得下,过得好,稳得住”。另一个目标就是要让曾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区有80多万人告别大石山区,开创新生活;同时,结合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贫瘠、脆弱的土地正逐步恢复生机。

自治区领导要求,继续总结异地搬迁扶贫经验,推进集中安置示范点建设,依托城镇、工业园区实施“无土安置”,依托中心村、农业产业基地实施“有土安置”,通过就近安置、分散插花、规模集中等多种方式,帮助生活在大石山区的100万贫困群众尽快“挪穷窝”“拔穷根”。

保障政策全覆盖,为“锅底人群”兜底 

凌云县伶站瑶族乡陶化村很多人由山里往山下搬,虽然靠着公路,但依然是地少石多,主粮也只有玉米。

“全村304户282户吃低保,这个村的低保户占全县1/4。”该村第一书记黄元魁介绍。他把记者领到弄新屯低保户韦光红家。老人有眼疾,基本干不了农活,一家9口人挤在一间并不大的泥瓦房里。

田阳县双达村村支书覃志明介绍,这几年,全村大部分人家陆续从旧村搬迁到新村,但还有38户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搬迁的孤寡、病残人员,他们已经享受到低保。他介绍,虽然旧村离新村比较远,但村干部还是坚持定期巡查,尤其到雨季增加巡查次数,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身体情况。同时,还指定村里年纪较轻的人平时帮照顾一下。6月下旬,仍在旧村的村民覃文新患重病住院,除了新农合报账外,还获得民政部门1万多元的医疗救助。

在我区,对于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可扶的残疾户、五保户等“锅底”贫困群体,实行低保政策兜底。自治区民政厅透露,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区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区适龄农村居民,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扶持3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帮助1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实施国家“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项目、中央彩票公益金“阳光安居工程”、国家“阳光家园计划”等。我区还提高了新农合参合农民筹资标准,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五保户、特困户等实现全覆盖。2014年全区农村低保人数为332万人,累计救助困难群众294.26万人次。

基本医疗养老全覆盖,成为我区贫苦地区“锅底人群”的“保护伞”。 (广西日报   记者 韦继川)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