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不能一哄而上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1日    浏览次数:1512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作者:

特色产业不能一哄而上

 

  正是各种山野菜上市旺季,过去这些不起眼的食物如今吃香了,有的卖得比肉还贵。然而,同样种野菜,境况却不同。辽宁西丰县的野菜市场俏销,还走出了国门,让5000多户农民鼓起了钱袋,尝到了甜头。而笔者走访的一个西部山区县,种出的野菜却找不到销路,许多农户苦不堪言。

 

  山野菜市场一冷一热,背后原因值得深究。西丰县把野菜做成一个大产业,龙头企业管市场,统一加工、销售;农技部门管技术,人工驯化品种,统一推广;政府部门扶一把,畅通报关、检疫渠道;产业链条完善,可鲜销、可加工,市场渠道多样,农民只管放心种,其他事情不用愁。在那个西部山区县,山野菜还是靠一家一户发展,政府给了补贴,但没有龙头带动,资金难、技术难、市场难,前几年效益好,规模一下上来了,市场有限,渠道单一,许多产品卖不出去。

 

  不只是山野菜,许多地方振兴乡村都提出发展特色产业。可是再好的产业也怕一哄而上,特别是农业,是典型的慢热型产业,有自身发展规律,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如果单靠政府拔苗助长,不切实际、不顾市场,这样的产业往往好景不长。前些年许多地方打造花木之乡、食用菌之乡,一开始,一亩树顶十亩粮,一个大棚挣几万,种多了价格大跌,最吃亏的还是跟风的农户。这样“菜贱伤农”的现象应该警惕了。

 

  当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一场全方位变革,不仅要更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也要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才能让小生产有效对接大市场,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特色产业怎么选?各地农村千差万别,一个地方适合什么产业,不仅要看当地资源禀赋,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资源没有主体带动不行,其他条件具备没有市场也不行。政府部门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选准特色。做好规划引导,减少行政干预,为特色农业营造宽松环境。新型主体最愁资金难题,就加大金融改革力度,解决贷款贵、贷款难问题;市场信息服务滞后,就发挥大数据功能,加强市场分析、监测预警;土地流转不顺,就搭建服务平台,畅通渠道。

 

  谁来发展,怎么发展?号准市场脉搏,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目前全国有175万家农民合作社,430多万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虽然数量不少,但整体规模小、实力弱,驾驭市场能力亟待增强。有的资本下乡一味追求来钱快、“高大上”项目,把农民挤出土地。因此,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要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规范资本下乡行为,加快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多元化新型主体,让他们在市场中有充分话语权。同时,紧密利益联结,鼓励新型主体带动更多普通农户,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培育一个农业产业非一日之功,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需要耐得住寂寞,下足绣花功夫,扎扎实实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保障产业“立得住”“长得大”。“特色”真正变成优势,可持续发挥效益,才能让特色农业更有吸引力,让广大农民种地更有赚头、生活更有奔头。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