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南宁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2022—2027)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6日    浏览次数:1689    文章来源:南宁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文章作者: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南宁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2022—2027)规划的通知

南农局发〔2023〕44号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广西—东盟经开区城市和农林水利管理局:

现将《南宁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2022—2027)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12日

 

南宁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2022-2027)规划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蔬菜产业是保障食物供给的重要农产品,在促进农民增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对于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南宁市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广西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南菜北运”基地之一。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广西“十四五”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南宁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背景

“十三五”以来,南宁市坚持以稳产、保供、提质、增效为主线,坚持优化产业布局,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稳步发展和质量效益提升的双重成效,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第一节  产业基础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大力推进露地蔬菜规模化发展以及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蔬菜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实现了面积稳步扩大、产量不断提高的产业发展良好势头。2021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416.46万亩、比2020年增长1.69%,总产量697.44万吨、比2020年增长3.62%,其中武鸣区、横州市、宾阳县蔬菜年产量均超过80万吨。2021年,全市建设5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蔬菜基地309个,其中200亩以上的基地73个、500亩以上的基地34个、10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16个。蔬菜产业已成为南宁市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产业质量明显提升  

深入实施蔬菜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设施化、园区化发展,加快推进“南菜北运”以及“西菜东运”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建设了苦瓜、南瓜、胡萝卜、辣椒、冬瓜、大白菜、大头菜、肉芥菜、香芋、淮山、鲜食玉米等特色蔬菜优势产区,形成了“一乡一品”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局面。截至2021年底,全市设施蔬菜大棚4000多亩,其中规模50亩及以上的基地有18个;发展蔬菜水肥一体化设施72万亩。打造了马山县菜根谱产业示范区、广西农垦东湖胡萝卜产业示范区、武鸣区绿之都果蔬产业示范、横州市横州木瓜产业示范区、良庆区新兰韭菜产业示范区、邕宁区岩植高效智慧农业示范区等一批蔬菜产业现代特色农业园区。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加快推进蔬菜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截至2022年11月,全市有蔬菜“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4个,其中获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大力开展“邕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将蔬菜作为重点产业纳入“邕优”品牌建设范畴,加快蔬菜产业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已有“横州甜玉米”“横州大头菜”“玉乡甜”甜玉米、“杰乐菌”干香菇入选广西农业品牌(“广西好嘢”)目录,形成了“青芸景”“菜根谱”“耕夫项田”等品牌商标,打造了“五塘苦瓜”“宾阳胡萝卜”“邕宁淮山”等精品产品。

四、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支持蔬菜企业、合作社与驻邕科研机构开展蔬菜产学研合作和全产业链开发,加大科技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度。蔬菜标准化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以及遮阳网、地膜覆盖、营养杯育苗等设施技术和粮菜轮作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螺丝椒、彩椒、西兰花等优良蔬菜品种在全市推广种植,绿肉毛节瓜、贝贝南瓜等优良蔬菜品种生产的优质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五、经营流通体系日益完善

培育引进蔬菜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引领作用,在全市形成了一批产业化经营的蔬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在保障市场供应、带动农民增收、引导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持续深入推进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截至2021年,南宁市主城区建设有大型农产品(含蔬菜)批发市场3家,基本形成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数据可分析”的、覆盖全市的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第二节  优势条件

一、发展基础厚实  

“十三五”时期,全市蔬菜(含菜用瓜)播种面积和蔬菜产量(含食用菌)均排在全区14个设区市的首位,且均占全区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6强;“十三五”期末;蔬菜产量在全区排名前五位的县(市、区)中,有三个来自南宁市,分别是武鸣区排在第一位、横州市排在第二位、宾阳县排在第五位。南宁市作为蔬菜生产大市和广西菜篮子基地重要组成,蔬菜产业的首位度十分突出。南宁市作为首府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内需增大;交通便利,面向东盟,为外向运输供应提供便利,区位优势显著。 

1 “十三五”南宁市蔬菜生产情况                              

          

年份

面积(千公顷)

产量(万吨)

广西

南宁

占比

位次

广西

南宁

占比

位次

2016

1351.84

232.34

17.18

1

2928.81

540.10

17.68

1

2017

1399.74

241.25

17.23

1

3282.63

568.44

17.32

1

2018

1439.67

261.64

18.17

1

3432.16

620.18

18.07

1

2019

1485.16

267.30

17.99

1

3636.36

654.67

18.00

1

2020

1535.92

273.03

17.78

1

3830.80

673.05

17.57

1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政府支持有力

近年来,强首府战略深入推进,南宁市在蔬菜产业发展领域不断加大政策配套、财政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南宁市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建设行动方案》《南宁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南宁市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实施方案 》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市本级财政每年均从投资乡村振兴农业全产业链提升项目中安排资金扶持蔬菜良种繁育、设施蔬菜基地、蔬菜加工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其中2022年安排资金近900万元扶持横州、宾阳、上林、江南、西乡塘等县区建设蔬菜项目。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双重引领作用叠加,使得蔬菜产业在南宁市有着十分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创新资源集聚

南宁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中,驻邕高校和科技创新主体多,辖区内集聚了一批自治区级涉农科研单位特别是蔬菜领域专业研发机构,是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洼地,有利于推进蔬菜良种选育、先进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等全链条环节产业创新。全市还培育了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蔬菜龙头企业、蔬菜种子企业,已形成较好的蔬菜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

第三节  发展机遇 

一、乡村振兴带来利好政策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进一步部署,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部署,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农业强国建设,从中央到自治区再到南宁市,必将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制度框架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投入机制,一大批资源要素也将随之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领域,这将为南宁市蔬菜产业发展带来新一轮重大政策机遇。

二、消费升级拓宽市场空间

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需求不断增加,秋冬菜市场需求量大,对大宗蔬菜产品的需求由数量满足向高质量、多样化发展,绿色、健康、营养成为主要的市场需求导向。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们对蔬菜产品的消费需求升级,刺激国内蔬菜大市场的加快发展。南宁市蔬菜产业种类多、品质优、产量稳、产期长,能够保证各类高品质蔬菜的有效供给。人们对蔬菜需求的消费升级和国内大市场的加快构建,将为南宁市蔬菜产业带来更宽阔的市场空间。

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南宁市是广西的首府城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集聚了一批蔬菜科技与产业创新资源。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加快融入农业产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在蔬菜种植和蔬菜市场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也为快速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发展带来强大驱动。 

第四节  存在问题 

一、蔬菜生产面临多因素风险  

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蔬菜价格波动加大。如2022年,南宁市早春遭遇寒潮天气,蔬菜生长减缓,冬春种大宗蔬菜上市期推迟5~10天,失去北运蔬菜上市时间差优势,大宗蔬菜产地收购价不高。进入秋季后,天气干旱少雨,7月中旬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278.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0%,秋冬菜种植面积同比减幅3.32%。蔬菜种植的劳动力、地租、农药、肥料等成本逐年增加,但是蔬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大,蔬菜生产风险增高。

二、城市扩张与蔬菜争地矛盾日益突显

随着强首府战略的推进,南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多,大量郊区菜地被征用,近郊蔬菜主产区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的土地存量非常有限,城市扩张与蔬菜等农业产业争地的矛盾日益突显,对蔬菜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

南宁市蔬菜播种面积虽然为全区最大,全市各县区均积极推动秋冬菜种植开发,但蔬菜生产多以散户种植为主,有组织的生产规模仍然偏小,装备水平仍待提高。2021年,全市50亩以上规模的蔬菜种植面积仅占3.36%。设施蔬菜面积占比仅2.6%,简易设施占比大,部分设施老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总体上机械化程度低,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由于蔬菜生长周期短、种植茬口多、市场价格变化大,导致规模化生产企业少,企业盈利难、存续时间短,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够强。许多蔬菜加工企业还处于初加工发展阶段,加工工艺简单,精深加工能力较弱。蔬菜加工产品主要以酱菜、泡菜、干制菜、脱水菜为主,初级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较少,预制菜产品生产上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四、基础条件有待提升

蔬菜生产地块分散,生产基地规划不足,供水、灌排水渠等水利设施和水电路等生产条件不够完善,设施建造标准低、抗灾性能不足,一些连作菜田土壤质量逐渐下降。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装备化程度不高。产地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初加工能力建设滞后。大面积连片设施农用地受限,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落地难,引进设施蔬菜龙头企业数量较少,难以形成优质的蔬菜品牌。

五、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由于产地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设施配套不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就用率低等原因,导致个别蔬菜产品在国家、自治区、南宁市的例行抽检中农药残留超标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强首府战略,以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主线,以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市场供给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蔬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产业链综合效益为重点,突出市场导向和绿色方向,优化蔬菜生产布局和产业链环节,加快发展设施蔬菜、都市蔬菜、外运蔬菜,推进全产业链培育、市场开拓、冷链物流建设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提升传统销售渠道,加快发展预制菜、中央厨房等新型销售方式和品牌营销,构建基地规模化、设施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储运冷链化、营销品牌化的现代化蔬菜产业体系,推进实现南宁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全域协调原则。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当地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蔬菜生产区域和重点片区,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确定种植品种、生产规模、上市时间,把握鲜活蔬菜产品特性,推动全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绿色高效原则。强化蔬菜产业发展的物质装备和品种技术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构建全程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质量优先、链条培强原则。树立质量兴农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最基本底线,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产加销均衡完善配套,补齐加工、冷链、品牌环节的突出短板,促进全产业链做大做强和综合效益稳定提升。

——坚持市场导向、农民参与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对接国内超大内需市场,构建生产端与市场端有机衔接机制,以销促产、以销定产,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更好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参与产业链、进入价值链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稳定增收。

第三节  发展目标

通过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强创新、强科技、强绿色、增活力,加速提升南宁市蔬菜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力争到2027年,全市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产业产品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化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现代经营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邕字号”蔬菜品牌影响力等显著提升,加快实现蔬菜大市向蔬菜强市转变。

——生产体系更加优化,实现稳产保供。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到2027年,全市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集约化繁育健康种苗自给率达70%以上,主推产业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规模化基地蔬菜农残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设施棚架蔬菜面积20万亩以上,蔬菜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产业体系更加优化,实现高质高效。蔬菜生产布局深度优化,产地初加工、鲜切蔬菜、仓储保鲜、冷链配送、中央厨房等加快发展。到202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产量达到700万吨、产值达到175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保持位列广西第一位。其中,秋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生产加工脱水蔬菜、酱菜、泡菜等蔬菜加工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建设各类蔬菜示范园区5个以上,在蔬菜生产主产区扩建或新建专业批发市场10个、产地仓20个。

——经营体系更加优化,实现品牌营销。蔬菜产业由分散经营向集聚发展和品牌营销转变,产品的商品化处理率显著提升和运输损耗明显降低,产业在联农带农和助农增收中的作用明显加强。到2027年,全市适度规模经营的蔬菜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30家以上,培育打造蔬菜地标产品5个、“圳品”评价产品5个,建设规模化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个,“南菜北运”蔬菜基地10个。 

第四节  发展重点

突出优势集群发展、绿色高效发展、全产业链发展、特色品牌发展的四大重点方向,全面提升南宁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在全区全国的产业地位,把南宁市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蔬菜集散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菜篮子”基地、“南菜北运”蔬菜供应基地、广西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

一、优化调整结构,突出优势集群发展

结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强首府战略、平陆运河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推进实施,充分发挥南宁市区位优势,重点瞄准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都市蔬菜、名特优新蔬菜等市场,优化蔬菜产业区域布局,推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片区建设,稳住冬春蔬菜生产区域,扩大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区域,大力建设一批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菜篮子”基地,打造产品品质优良、规模体量适度、产加销融合程度较深的蔬菜产业优势集群。

二、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绿色高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科技要素和专业人才支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融合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的转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可查、可见、可信”的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进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促进蔬菜产业向绿色高效要效益。

三、注重延长链条,突出全产业链发展

“大食物观”培强全产业链,加快蔬菜产业化进程,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着力打造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链”经营模式,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产业链前端加快提升露地蔬菜质量效益,稳步扩大设施化生产规模,加强新型设施设备、新材料、物化技术和高效栽培技术等推广应用。产业链中端重点补强加工、冷链短板,加强净菜包装、精深加工及预冷、冷链运输、中央厨房配送等关键环节建设。产业链后端注重建设营销网络和培育开拓市场,促进产销有效衔接,打造区域产业名片。 

四、开发市场潜力,突出特色品牌发展

实施“邕字号”蔬菜品牌培育战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菜农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联手加大绿色、有机、地标、富硒、圳品、香港优质正印等产品推广力度,建设一批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市场广泛认可的“邕字号”蔬菜品牌产品、品牌产地和品牌企业,以品牌闯市场、提效益,整体提升南宁市蔬菜产业价值链。  


第三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总体布局 

按照“一中心、两翼、三带、五区”的总体布局,推进南宁市蔬菜产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建成保供南宁市“菜篮子”的“前店”、面向全区集配蔬菜的“转站”、供应北运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的“后场”。

一、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蔬菜集散中心

依托南宁市的广西首府区位以及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等国家战略中的区域核心地位,结合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和深入推进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发挥南宁市集“来菜、出菜、供菜”于一体的综合优势,培育发展现代要素高度集聚的现代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总部和区域集散市场,将南宁市打造成为广西乃至西南中南地区蔬菜产业产销商贸的通道枢纽和区域集散中心,形成优供首府、集配全区、联动全国、面向东盟调运的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两翼:组团发展东西两翼

以西乡塘区、兴宁区、青秀区、良庆区、江南区、邕宁区、武鸣区和隆安县、马山县为西翼,重点发展南宁市内供蔬菜。以横州市、宾阳县和上林县为东翼,重点发展大宗外运蔬菜。两翼组团实现产业、链条的区域协调发展。

  

2

东西两翼组团发展


三、三带:打造三大优质蔬菜产业带

构建三大优质蔬菜产业带,实现产品错位、产季互补、内供外销产业融合发展。包括环南宁市都市城郊常年优质蔬菜产业带,以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为夏秋优质蔬菜产业带,以武鸣区、宾阳县、横州市为冬春优质蔬菜产业带。

四、五区:建设五大优势品类优势产区

依托现有蔬菜品类的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叶菜类、果菜类、根茎类、特色蔬菜和鲜食玉米共五个不同品类蔬菜优势产区,以集聚发展来提升品质和品牌,提升“邕字号”蔬菜产业和产品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  打造产业带 

一、常年优质蔬菜产业带

在南宁市绕城高速往外扩展30 km至外环高速的范围内,主要包括兴宁、青秀、邕宁、良庆、江南、西乡塘5个城区,打造南宁一年四季均有蔬菜上市的常年优质蔬菜产业带。重点发展叶菜类、果菜类和根茎类等大宗特色蔬菜,结合应用轮作、套种、间作和设施栽培等技术,建设常年蔬菜生产基地,确保城区居民“菜篮子”的周年供应。同时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发展一批蔬菜休闲观光采摘、蔬菜美食体验和蔬菜研学等农业新型业态基地。

二、夏秋优质蔬菜产业带

以上林县、马山两县为主,辐射隆安县、武鸣北部地区,利用中低山区夏秋季节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打造越夏和秋季上市的夏秋优质蔬菜产业带。坚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适度规模化发展种植果菜类蔬菜,结合应用水肥一体化和设施栽培等技术,建设绿色夏秋蔬菜生产基地,为南宁市城区夏秋蔬菜淡季保供提供支撑。扶持食用菌、韭菜花和佛手瓜苗等特色蔬菜扩大生产规模。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蔬菜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相关产业,适时供应大湾区等地市场。

三、冬春优质蔬菜产业带

以武鸣区、宾阳县、横州市为主,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充分利用集中连片农田和冬闲田,重点发展叶菜类、果菜类和根茎类等规模化、绿色化和标准化种植,应用春提早种植、周年轮作、水旱轮作、水肥一体化和设施栽培等技术,建设冬春优质蔬菜产业带。依托“南菜北运”“西菜东运”产业基础优势,调优大宗蔬菜品种结构,持续扩大外运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蔬菜初加工、精深加工产业,加强流通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冷链设施,建成优势大宗特色蔬菜全产业链示范链,打响农产品加工公共区域品牌。

1

三大优质蔬菜产业带布局图


第三节  建设优势产区

根据各地自然特点及种植传统,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明显、分工明确的叶菜类、果菜类、根茎类、特色蔬菜、鲜食玉米等五大类蔬菜优势集中区,在优势集中区大力打造产业名片。

一、叶菜类蔬菜优势产区

以西乡塘区、江南区、邕宁区、兴宁区、武鸣区、隆安县等为主,打造菜心、小白菜、生菜、油麦菜、空心菜、快菜、上海青等普通叶菜优势产区。以横州市、宾阳县等为主,建设大肉芥菜、大白菜优势产区。叶菜类蔬菜种植发展规模180万亩。 

二、果菜类蔬菜优势产区

以兴宁区、武鸣区、江南区、西乡塘区、良庆区、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等为主,建设苦瓜、冬瓜、节瓜、黄瓜、丝瓜等瓜菜优势产区。以隆安县、武鸣区、江南区等为主,建设南瓜优势产区。以横州市、江南区、隆安县、西乡塘区、武鸣区、邕宁区等为主,建设辣椒、番茄、茄子等茄果蔬菜优势产区。果菜类蔬菜种植发展规模170万亩。 

三、根茎类蔬菜优势产区  

以宾阳县、横州市、邕宁区、武鸣区等为主,建设胡萝卜、白萝卜、大头菜、淮山等根茎类蔬菜优势产区。根茎类蔬菜种植发展规模40万亩。 

四、特色蔬菜优势产区

以西乡塘区、江南区、邕宁区、良庆区、武鸣区、隆安县、宾阳县等为主,建设葱姜蒜韭优势产区,种植发展规模20万亩。 

五、鲜食玉米优势产区

以横州市、西乡塘区、江南区为主,建设甜玉米、糯玉米、水果型玉米等鲜食玉米优势产区,种植发展规模30万亩。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构建高产高值产业体系 

一、提升规模化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南宁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持续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制定全年蔬菜发展计划,优化品种结构与产业布局,探索“蔬菜+”复合种植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推进蔬菜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拓展产品竞争力,巩固提升露地外运蔬菜产业发展优势,稳定城郊蔬菜和秋冬菜生产规模,保证市场供给。重点建设一批“南菜北运”“西菜东运”基地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和“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市场,扩大外运蔬菜生产规模,提升南宁秋冬菜的市场竞争力。到2027年,全市秋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

二、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

以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要方向,加快完善田头预冷、清洗、分级、包装、净菜加工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和产地仓建设,依托产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延长蔬菜产业链,提高蔬菜产业附加值。引进培育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酱菜、泡菜、脱水、速冻、果蔬饮料、果蔬功能强化食品和活性成分提取等蔬菜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到2027年,生产加工脱水蔬菜、酱菜、泡菜等蔬菜加工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三、探索发展“预制菜”蔬菜产业 

引进一批预制菜研发、制作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孵化预制菜专业领军人才。推动建设预制菜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各县(市、区)培育预制菜产业专业人才。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中遴选一批优秀经营主体,建立预制菜重点培育企业名录,实施专项培育,培育一批预制菜企业。充分整合南宁市粮、果、蔬、肉、禽、水产等原产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预制菜蔬菜产业,推动南宁“菜篮子”变为“菜盘子”,将南宁建成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具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力争到2027年,全市预制菜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500亿元。 

第二节  构建绿色高效生产体系

一、推进蔬菜生产绿色化

推进绿色蔬菜生产,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走节能、低成本、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道路。大力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以抗病品种选用、植株健身栽培、嫁接栽培等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利用天敌生物、使用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措施和使用防虫网、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推进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推广水肥精准调控等先进技术及设施设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引导菜农安全科学用肥用药。

二、推进蔬菜生产标准化

强化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监督,引导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根据不同蔬菜产区的品种布局、气候特点、栽培模式和土壤墒情,通过实施“减药肥、控病虫、稳产量、增效益”等先进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应用,制定可操作的实用标准化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确保种植基地达到“标准上墙,技术落地,记录入档,质量追溯”的标准化建设和生产要求,形成不同产区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发展模式。

三、推进蔬菜生产设施化

积极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社、家庭农场、职业菜农等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园区,推进全市设施蔬菜产业提速扩面、提档升级。重点发展冬春设施蔬菜和城郊设施蔬菜,着力建设“城市保障性棚架菜园”,推广小拱棚、简易中棚、大中型塑料薄膜钢架棚和连栋现代温室。冬春设施蔬菜主攻瓜果、茄果、菜用豆、叶菜等蔬菜春提早、越冬栽培;城郊设施蔬菜主攻叶菜、高品质瓜果蔬菜和特色蔬菜周年栽培,促进城市保障性蔬菜常年供应,兼顾休闲和科普功能。到2027年,力争全市设施棚架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第三节  构建现代科技支撑体系

一、加强蔬菜产业科技创新

大力实施“科技强菜”行动,与驻邕农业科研机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广西蔬菜瓜果创新团队、产业科技先锋队等建立挂钩联系服务机制,支持各类蔬菜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与科研机构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发挥城区科技优势,支持开展多专业、跨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推出一批安全优质、节本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及相应配套的设备设施和标准流程;集成一批农民看得懂、用得上、见效快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乡镇农技人员定向生培养和职业菜农培育,强化人才支撑。

二、加快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蔬菜现代种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等,加强蔬菜优质新品种和绿色关键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适合南宁实际的蔬菜耕种收农机具。加强技术培训指导,按照蔬菜产业新“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相关内容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大量培育蔬菜全产业链的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县域全覆盖。 


第四节  构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一、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和执法监督管理,保障检测机构运行经费,设立蔬菜产地和批发市场的固定风险监测点,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作用,实现监测数据的及时采集、分类查询、信息共享,提高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形成标准统一、职能明确、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和支撑有力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探索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蔬菜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

二、加强质量安全执法检查

全面落实《广西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推广蔬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督导和飞行检查,落实常态化跟踪监管、指导和服务,加强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建立50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名录,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蔬菜投入品使用记录档案制度、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禁止不合格的蔬菜产品上市,把好市场准入关。


第五节  构建产销对接市场体系 

一、加强冷链建设

以打造蔬菜产业全链条为目标,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蔬菜冷藏保鲜库、冷链运输车辆等设施设备,有效降低蔬菜在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重点选择在蔬菜优势产区布局建设产地集配中心,配备农产品预冷、清选分级、分拣包装、保鲜、初加工、冷藏冷冻等设施设备,并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高效集配中心。

二、完善产销对接

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大宗蔬菜市场价格和产销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强化产销对接信息引导。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组织各类产销企业、行业协会、大型采购商等建设农村互联网销售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农场”,推进终端社区营销模式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农业经济实体产业链的跨界开放,健全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培育农商直供、直供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新型产销对接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利用大平台引流,提升蔬菜产销一体化水平。

三、打响市场品牌

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市场需求,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计划,精心培育壮大横州甜玉米、横州大头菜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强化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保证和溯源体系,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造一批享誉区内外的“邕菜”品牌。鼓励和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品牌经营,统筹抓好品种品牌、产地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打造,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六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研究制定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在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重点围绕蔬菜生产、加工、冷藏、贮运业务,培育发展蔬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向重点蔬菜产区集中,形成龙头企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深入推进蔬菜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二、培育高素质农民

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开展蔬菜高素质农民培育。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有种菜意愿的农民、蔬菜经纪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经销大户等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素质,提高蔬菜从业专职人员发展蔬菜适度规模经营的能力。

三、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强化政府涉农机构、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的传统服务主体地位,扶持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专业化服务机构等新型服务主体,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推动服务范围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推动服务组织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围绕蔬菜全产业链,提供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农产品直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

第七节  构建现代蔬菜园区体系 

一、创建现代特色蔬菜示范区

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载体,推动蔬菜产业向园区发展、蔬菜企业向园区集聚、蔬菜基地向园区升级。重点支持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创建一批生产基础好、装备水平高、产业链基本健全、经营体系较为完备、农业环境友好、保障措施有力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支持已创建的蔬菜产业示范区提档升级,力争“十四五”期间每个县(市、区)都创建形成1个以上蔬菜产业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域创建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在优势品类优势产区打造一批“一村一品”蔬菜专业村镇。

二、推进蔬菜加工集聚区建设

推动蔬菜生产、加工及其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聚集群,在各县(市、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增设蔬菜加工版块、延展蔬菜加工链条,引导蔬菜加工企业进入各地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综合打造集聚企业、联动基地、连接市场的农产品(蔬菜)加工集聚区。依托农产品(蔬菜)加工集聚区,完善集蔬菜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化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新兴产业业态,提高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生产多种类型精细化综合加工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第五章  重大工程

第一节  实施蔬菜产业集群工程

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等为重要平台载体,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高效新装备和高产、优质、绿色、高效新技术,打造优势蔬菜种植集聚区,推动形成区域性蔬菜产业集群。鼓励开展蔬菜产品加工增值,支持和引导加工企业建设大型蔬菜产品加工生产线,以市场为导向扩净菜、酱菜、泡菜、干制菜、脱水菜等蔬菜加工产业规模,加快推进蔬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

                                                              

专栏5-1 蔬菜产业集群项目

蔬菜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推进城市郊区“保障性菜园”基地建设,高质量推进鲜食玉米、胡萝卜、南瓜、辛香蔬菜、叶菜、辣椒等产业集群建设。到2027年,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蔬菜种植生产基地30个,建设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科技园10个,建成“全国农业产业强镇”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

蔬菜加工集群建设:结合横州市、宾阳县等2个自治区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以及上林县、隆安县、江南区、青秀区、良庆区、武鸣区、经开区、广西-东盟经开区等8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加快推进蔬菜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蔬菜加工产业集群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发展。到2027年,建成具有完整蔬菜加工生产线的蔬菜加工园区5个,蔬菜加工原料生产基地10个。

   

第二节  实施“邕字号”蔬菜品牌工程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邕字号”蔬菜品牌。加快推进蔬菜产品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建立“邕字号”蔬菜品牌标准体系,提升蔬菜品质,推动具有区域性特色优势的蔬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和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创建、打造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邕字号”蔬菜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南宁市蔬菜影响力和竞争力。

                                                               

专栏5-2 蔬菜品牌建设项目

品质提升建设:加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宣传,在重点生产区率先全面推广蔬菜生产绿色投入品,督导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加强蔬菜产品的农残快检建设,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建设全市蔬菜安全生产溯源追踪系统。到2027年,建设按照全程贯标要求,推行绿色标准化生产和按标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蔬菜种植生产基地10个。

品牌提升建设:鼓励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创建,支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加快认证一批专供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圳品”基地、出口基地,实现品牌化销售。加强高端、特色、精品蔬菜品牌培育打造,充分利用电视、网站、电商、会展等平台开展品牌展销,不断提升南宁市蔬菜产业知名度、产品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到2027年,打造“邕字号”蔬菜品牌35个,其中产品区域公共品牌5个、企业品牌10个、产品品牌20个。

  

第三节  实施设施蔬菜建设工程

鼓励各县(市、区)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推进蔬菜适用设施设备应用。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设施种植品种结构,重点发展市场刚需品类和名特优新品种,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蔬菜生长环境需求和产地环境条件,升级改造原有简易设施,推广新型适用棚型结构,促进设施蔬菜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产业布局,打造高质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新格局。孵化和提升棚架、棚膜、轻简基质等配套产品的生产企业,完善配套产业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基地+职业菜农”“投融平台+流通企业+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模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搭建大棚、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实行分户经营的“六统一分”形式,构建利益紧密型产业化联合体,提升设施蔬菜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专栏5-3 设施蔬菜建设项目

高质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以现有设施蔬菜基地、常年露地蔬菜基地、专业蔬菜基地、蔬菜示范园区等为基础,结合现有种植蔬菜品类和产季调节生产需求,开展高质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到2027年,发展外向型、高品质、城郊保供等蔬菜设施生产面积20万亩,其中早春避雨小拱棚高效生产面积15万亩,建设5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0个,1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个,相对连片1000亩以上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钢架大棚蔬菜示范基地2个。

设施蔬菜配套产业建设:加快棚架、棚膜、防虫网、遮阳网、水肥一体化、轻简基质、环境监测等专用配套产品的推广应用,配套完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完善设施蔬菜社会化服务体系,孵化设施蔬菜关联企业5家。

  

第四节  实施供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工程

紧抓“东融”战略契机,着力从科技、流通、金融三个方面下功夫,对当前涉农的流通渠道、科技措施、金融政策进行整合和提升,在兴宁区、良庆区、横州市、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和武鸣区等有条件的区域,选点建设供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创建南宁市蔬菜高质量发展“飞地”,打造南宁市蔬菜产业高端区,助推全市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专栏5-4 供大湾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供大湾区蔬菜基地建设:对蔬菜种植基地实行备案管理,统一按照供港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开展生产、采收和运输,并全程记录和监测,做好农业投入品使用、农药残留检测等工作。开展溯源管理,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产品实行“一品一码”管理,保障出口蔬菜质量安全,促进出口市场良性发展。到2027年,打造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基地5个,认证面积15000亩以上。

  

第五节  实施蔬菜全产业链培育工程 

重点围绕大宗特色优势蔬菜,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将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推动依标生产、依标流通、依标销售,实现全产业链提升。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引领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扶持龙头企业在蔬菜产地完善产后处理设施设备配置,建设蔬菜产品产地仓、集配中心,加快蔬菜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产销衔接,保障蔬菜流通顺畅。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争创名优品牌,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全链条集聚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典范。                                                                      

专栏5-5 全产业链培育工程项目

标准化生产建设:按照“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的要求,积极推进蔬菜经营主体按标准规范生产。到2027年,制定鲜食玉米、胡萝卜、仔姜、包心芥菜、彩椒等蔬菜全链条技术标准、产品标准20项,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

技术集成创新建设:成立蔬菜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开展产季调节高效栽培技术、采后减损和加工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绿色栽培先进技术,助推产业新发展。到2027年,建设果菜、叶菜、鲜食玉米等高标准育苗工厂5个,研发高效栽培技术、采后减损技术10项,开发蔬菜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15个。

产地冷链物流建设:在全市万亩以上蔬菜生产集中区建设产地冷链物流基地,按100亩建立1个200立方米蔬菜产品预冷库,并配套建设蔬菜保鲜、冷藏、冷冻、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到2027年,新建蔬菜产地仓库20个,在蔬菜主产区周边建设产地集配中心10个,建成大型集散中心2个。

名优产品品牌建设:引导大型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推进企业开展进出口生产备案、产品认证等,提升产品产销能力,壮大产业集群。到2027年,获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1个,入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1个。



第六节  实施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分析技术,构建蔬菜产地土壤、水、温度和光照等气象数据监测平台,实时推送至电脑端或手机端,及时发布冷冻、暴雨、高温、病虫害等异常天气预警信号,保障蔬菜安全生产。搭建蔬菜生产远程可视化服务平台,拓宽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与蔬菜种植专家的沟通渠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指导方式解决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急难问题。构建蔬菜产销信息大数据平台,打通供方与需方的信息不畅障碍,降低产品滞销风险。

                                                               

专栏5-6 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

气象监测平台建设:支持在蔬菜重点产区加装升级气象数据自动化采集设备,和数据记录、保存和导出系统。到2027年,实现全市蔬菜主产区气象监测数据全覆盖。

远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包含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与种植专家库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开展技术人才培训、技术指导。到2027年,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20000人次。

产销信息平台建设:到2027年,建成包括发布供方销售地点、产量、价格和需方购销量、价格等信息的服务平台1个。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级负总责、县(市、区)抓落实、乡镇和村级全方位配合的工作机制。市农业农村局要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农业、发改、科技、财政等多部门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并定期会商研判,加强规划执行过程中的监测评估,及时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要扛起主体责任,针对规划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把优质蔬菜联农带农、促农增收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蔬菜产业保供生产,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各乡镇和村级要抓好执行,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确保落地见效。

第二节  强化投入保障

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农户参与为补充,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拓宽投入渠道,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蔬菜产业发展活力。统筹各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广东对口帮扶资金等各类涉农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蔬菜全产业链优质品种、基地建设的支持,创新资金扶持机制,采取政府补贴和贷款担保贴息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支持设施蔬菜棚架建设、水肥一体化设备以及种植、加工、营销等关键环节建设。

第三节  强化政策保障

严格控制征、占用蔬菜基地,确保蔬菜基地面积不减、质量不降。加大农业设施用地扶持力度,配套优惠政策。建立产业链发展奖补机制,对自主发展或实质性参与优质蔬菜种植达到奖补标准的2016—2020年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实施“以奖代补”,山区单个项目种植规模达到20亩以上(含)、丘陵地区单个项目规模达到50亩以上(含)、平原地区单个项目规模达到100亩以上(含)的种植大户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登记注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含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先建后补”的财政资金补助方式。积极引导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创新设立“蔬菜贷”“大棚贷”等金融产品,解决企业和农户发展设施蔬菜信贷资金短缺困难。支持符合县级行业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经营主体申请优势特色产业项目贷款,并适当给予贴息和担保费用补贴。建立蔬菜生产自然风险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对购买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按规定给予保费补助。结合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棚架设施、水肥一体化建设等所需设备纳入全区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提高农机补贴额度,减轻经营主体或农户发展设施蔬菜的资金压力。对公益性较强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给予补贴和政策扶持,支持在居民区建立蔬菜直销点。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方便菜农快捷、低成本运菜进城,降低流通成本。建立本地蔬菜采购成本高于外地蔬菜采购成本的价格补偿机制,稳定订单合作。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奖励机制,对建立产品追溯体系的基地给予奖补支持。

第四节  强化项目保障

坚持“项目为王”,锚定蔬菜生产关键环节、头部企业,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导蔬菜龙头企业向重点蔬菜产区集中,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向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寻求合作,加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建立产加销、产学研一体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针对蔬菜产业化过程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构建一批重点项目,以问题招标或攻关项目形式,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格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蔬菜技术推广的社会化组织形式和服务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性、经营性机构、组织和企业。强化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集约化育苗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以培育专业户为重点,组织实施菜农培训工程,着力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和先进实用技术到位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